Monday, October 22, 2007

關於《色│戒》五

《色│戒》電影編劇之一王蕙玲如何拆解、重組張愛玲原著小說,改編為膾炙人口的電影劇本?請看藍祖蔚精采的專訪。

重建張愛玲廢墟(上):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


台灣影視圈的傳奇編劇王蕙玲。(王蕙玲/提供)
◎藍祖蔚
編輯室報告:導演李安以張愛玲小說〈色,戒〉為本,拍出眾論沸騰的《色│戒》,彷彿也打破了張愛玲小說變為影像必定失敗的魔咒。今、明兩天特地刊出藍祖蔚專訪編劇王蕙玲,窺看從文字到影像之間,進行了怎樣的創造工程。
王蕙玲是台灣影視圈的傳奇作家,學音樂出身的她,卻在劇本寫作上嶄露頭角,寫了20年的影視劇本,王蕙玲產量並不多,電影劇本只完成了《飲食男女》、《夜奔》、《臥虎藏龍》、《候鳥》和《色—戒》五齣,其中有三部是和李安導演合作,「我是幸運的,」回頭看自己的編劇人生,王蕙玲笑著說:「能和李安一合作就是三齣劇本,是多少人夢寐以求的事?而且又能把張愛玲的作品與人生揉合在一起,我只能說人生因緣真的非常神奇。」
配合《色│戒》台灣首映,王蕙玲回到台北,抽空聊起了編劇歷程,短短一小時訪談中,王蕙玲談及了她和李安、張愛玲的淵源,以及創作《色│ 戒》劇本的心路歷程,「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往往在看似不經意處藏有迷團,愈往下挖,愈感覺深不見底的黑;李安的電影《色│戒》亦然,是迷宮也是藏寶圖,有太多的東西等待大家去挖掘。」王蕙玲說 :「原本覺得創作人應該保持沉默,讓觀眾自己去觸摸電影,但對於創作過程,許多人感到好奇,我也認為值得和大家分享這一種難得工作的經驗。」
問:先談你創作《色│戒》劇本的緣起吧?
答:我必須說人生因緣非常神奇,不是《臥虎藏龍》,我就做不到《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不是李安,我也許永遠不會去碰〈色,戒〉。 2001年,因為《臥虎藏龍》獲得了奧斯卡編劇獎的提名,我獲得了一張直飛洛杉磯的機票,參加奧斯卡盛會固然好玩,但是能得走訪張愛玲生前在 Westwood的故居,對於我而言更是意義不凡,因為那時我才剛開始要為電視劇腳本大量蒐集張愛玲的各項資料。
張愛玲生前最後落腳的寓所位在羅切斯特大道(Rochester Ave.)10911號上,對街就是一家戲院,剛巧正在演著《臥虎藏龍》,當時我就心想,張愛玲如果還在人世,會不會一晃一晃地慢步走進戲院也來看《臥虎藏龍》呢?畢竟,李安和張愛玲都是最懂得用英文表達東方思想精髓的人啊。
奧斯卡盛會當晚一念閃過,張愛玲最愛漂亮衣裳的,我很想帶著她去走一趟星光大道或者奧斯卡party,聽她如何對美國明星花枝招展的盛況品頭論足一番,那一年起,整整三年的時間我只生活在張愛玲的世界裡,甚至在上海安了家。
2004年我做完公共電視製作的電視劇《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後,以為自己可以將張愛玲的種種都打包了,短期內不會再碰這批資料了,不料,就在李安籌拍《斷背山》前後,他卻告訴我下一部作品就是要改編張愛玲的〈色,戒〉,當時我直覺是:「完了!」因為〈色,戒〉之精練,之難,是讀來最神祕、最參不透的一篇小說,坦白說,我從來沒有衝動(應該說是沒有膽量)想要改編它,一聽說他要做〈色,戒〉,當下我就傻愣在那裡,心裡就想問他:「你何不去找別人?」偏偏李安卻是一個決定要做什麼就一定要做到的人,雖然態度低調,卻是眼前就算有三座大山橫亙在前,他也一定會跨越征服過去的人,除了拔刀相助,我似乎沒有其他選擇。
問:從1980年代開始,台灣和香港有多位導演都試圖改編張愛玲的小說,成績都不盡理想,她的文字魔障總讓導演在雕琢意象的同時,都跳脫不了張愛玲的文字魔障,不得不用字幕卡夾雜幾句書中精彩文句,改編〈色,戒〉之前,你不擔心嗎?
答:張愛玲的文字是華麗的,太多導演都急著捕捉或者複製潛藏在文字之間的意像,千言萬語都想要轉化成影像,所以我常說改編張愛玲的小說,就像面對著一次文字獄的挑戰:你一旦落進她的文字中,就如同坐進了監牢之中,再難翻轉脫身了。過去五十年來,喜愛張愛玲作品的文藝青年,少有人不活在張愛玲巨大的文字魅影之中的。
張愛玲每完成一個作品就像建立了一個廢墟,你只能去憑弔,不可能再造以取而代之的,她一造好文字堡壘,人就走了,但是殘影如廢墟卻一直在讀者眼前徘徊不去,任誰都不可能複製,李安與其他導演最大不同的地方在於他從來不是張迷,從來沒有想過要複製張愛玲的文字影像,沒有膜拜之心,才能優遊自在,才有可能重新創造小說在文字之外的另一種生命我則是因為編寫《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的電視劇,參考閱讀了大量的相關資料,其中有關他第二任丈夫賴雅(Fedinand Reyter)的日記,更是非常珍貴的第一手素材,賴雅受過紮實的記者訓練,即使日記寫作也像一則則的新聞報導,儘管都是芝麻蒜皮的生活瑣事,對我而言卻像是提供了非常詳細的祕密攝影機,讓我得能窺見張愛玲下半生的有如「在荊棘中穿梭」的真實人生,更加體會她的冷調與深情的人生情貌。
再加上《人間四月天》和《她從海上來》的導演丁亞民,當年曾和朱天文姐妹一起認識了胡蘭成,在工作中他們也提供了汪政府時期胡蘭成撰寫的政論等等與當年第一手接觸的見聞實錄,使我對張愛玲的一生及作品都有了更深入寬廣的認識當李安決定要拍〈色,戒〉,我只心中冥冥有感,莫非三年的努力有其必然的意義和目的?
做為一位小說家,早慧的張愛玲,最精采的作品大約就在她25歲前即已完全展示出來了,轉赴香港美國以後,寫作難免有為了謀生而寫的壓抑。〈色,戒〉卻是她到了50歲才發表的作品,精工細琢磨寫十年,文壇行家都明白,那是她的作品中最精煉的寶石,堪稱是極品中的極品,層次之深,耐人尋味。故事是不是採集了鄭蘋如暗殺丁默?事件?是不是試圖暗示解說她和胡蘭成之間的情仇恩怨?其實都不是重點,她在創作小說時所用的技巧,以及最後完成的作品登峰造極,才是對張愛玲投以讚歎的關鍵所在。
問:長篇小說因為事件多,人物雜,改編成電影,通常就得刪砍挪移;短篇小說則是文意精練,字字珠璣,要擴大成為劇情長片,在不失原味的情況下加油添醋,就是許多改編工程必要的手段,你如何著手的呢?
答:我的第一稿,其實就像拆鬧鐘一樣,把〈色,戒〉的小說整個切碎拆散,索性徹底地把它解體了。
為什麼?一切只因為我一直認為〈色,戒〉是一篇無法改編的小說,文字之間有太多的空白,三言兩語就講完了一場戰爭,但是你只要細看張愛玲的文字,其實她的一生都縮影在〈色,戒〉的小說之中。整個人的老辣和銳利都淹沒在字裡行間之中,她又是文字的精算師,有人說〈色,戒〉是張愛玲自己的故事,她卻有本事把自己細細隱藏在文字之中,又時而又呼之欲出,面對她大段精練的文字描寫往往在電影改編上全無用武之地,而戲劇關鍵處常常如同兩張蓋住的王牌沒頭沒腦的一筆就掠過,張愛玲是曹雪芹的知音,這恐怕是我們後人讀她時不能忘記的重要線索。面對這麼廣大的文字魔障,把小說全拆了,就是我自以為脫困的唯一方式。
原著用一場牌局做主軸,兩位主角就在牌局前後,思想一再閃回,故事就說完了。看起來,結構並不複雜,但是文字底層下卻潛藏遮蓋了太多的東西,於是我根本不管原著的故事架構為何,先拆了再說,拆了才知道裡面有多少零件?多少空隙?
用什麼方式結構組合起來的?我把原著的一字一句全都像零件一樣給拆下來,給一個編號,給一個位置,了解張愛玲把這副零件這樣擺,到底在想什麼?
問:在拆解和還原拼組的過程中,你遇到的第一個瓶頸是什麼?
答:梁閏生。
讀〈色,戒〉時,我最震撼,或說最過不去的就是梁閏生事件,我看到張愛玲筆下的冷酷,王佳芝要色誘易先生,就得先開苞,同學之間只有梁潤生有性經驗,卻是嫖妓來的,要犧牲,就得便宜了他,同學們是商量過的,而鄺裕民絕無可能挺身而出,所以輪到梁閏生,還要讓王佳芝帶著怕染髒病的憂慮,只能怪自己傻。張愛玲三言兩語就交代了王佳芝的心情起伏,我卻是看了如同芥末衝鼻頭皮發脹,始終過不了這一關,因為我寫不出如此天真的壞,我常常要問李安:「梁閏生到底長什麼樣子?她怎麼可以?他們怎麼可以?」小說中,王佳芝後來怎麼鬧僵、懊悔的,同學間如何避嫌疑,甚至一度可能喜歡鄺裕民的她,結果還是恨了他,這些散落各地的文字,看似不經意,卻都有脈絡可循的,切碎之後,也才能任由串連的線頭來重組。
問:所以原著中只有一句:「也不止這一夜。」到了你們手上就成了王佳芝、梁閏生二試雲雨情的素材藍本了?
答:是的。雖然只是一個短場幾句話,此處的艱難對我而言是整個故事的痛點,也許要從最純真的友情開始摧殘起而後此去一路……
問:拆掉之後,就要重組,經過重新組裝,模糊的人影就可以逐漸浮現了,這時,最關鍵的人影是誰?
答:易先生。
回頭再看〈色,戒〉小說,最初感覺易先生除了鼠相外貌和特工工作的習性之外,其他資訊幾乎是一片空白,什麼都沒有,小說的前五分之四,他簡直像空氣一樣,感覺不到他的存在,但是最後的五分之一,心理活動突然轉到他身上,結尾高潮戲分全在他身上。張愛玲沒寫的,我們得找到,這樣觀眾才能看見,所以我們要開始去拼貼易先生的人格、出身和工作性質,才能整理出他內在的壓力和觀察他扭曲的性格。這種拼貼工程就是一片一片做,對了,就留著,不對,就丟掉,直到最後,電影裡的易先生走出來了,並且仍與小說裡的人遙相呼應。
我是先就著戴笠的模樣來寫易先生的,還要研究有關汪政府特工機關76號的相關資料,查考當時發生的各種有組織或沒組織的暗殺行動,透過上海社科院近年來各種陸續出版解密的近代史資料,才發現其實在上海孤島時期有多起的暗殺行動甚為荒謬,往往是沒有嚴格訓練的熱血青年一時衝動就幹,和小說裡一群大學生演話劇轉成情報工作者一樣。汪政府和重慶政府之間互通款曲,私下往來的曖昧情勢,也更添了那個年代的價值錯亂。其實,不管是鄺裕民、老吳和老易,看似立場不同實則都走在同一條不歸路上,李安說今天的鄺是明天的老吳,今天的老吳當然也就可能是明天的易先生。那鼠相的後面不也曾是掛在易先生書房牆上的那個英挺青年嗎?
問:讓每個人物的情貌清楚浮現,當然是電影劇本的重要工程,從結果論來看,看完電影,確實發現妳穿鑽進了張愛玲的文字底層挖出了她埋在其中的情緒與含意,讓演員演出了各種必需交代的心理轉折細節,其中,有關王佳芝的身世和心情,你就自行加了不少料,讓我們看到了她和父親的矛盾心情,也暗示了她想要前往英國的心理,為什麼?
答:我們增加的部份有許多是張愛玲個人的生命脈絡。
當我們在摸索王佳芝,尋找她的身影時,幾番尋思,感覺在這世界上,似乎沒有比張愛玲更像王佳芝的人了。真實生活中,她嫁給胡蘭成,背負上文化漢奸的罪名,即使真事隱去,但是港大的生活經歷,戰亂中沒有家庭與親情的描寫,孤單的和幾個話劇社同學相依相伴,一次話劇體驗讓她綻放青春的光芒,還有那些喃喃自語的心情,只覺眼前走過來的是一個王佳芝、走過去的是一個張愛玲的背影。
小說中沒有交代王佳芝和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就把張愛玲的身世揉進王佳芝生命裡,張愛玲的母親從小就離開她到法國去念書,她也感受不到父愛,父親的再娶也讓她痛哭,她一直想要去英國念書,但是命運總是唾手可得的時機就翻盤不見了,先是通過了倫敦大學的入學考試,卻因為歐戰爆發,去不成英國,只能轉往香港大學就讀,就在她爭取到全額獎學金,甚至可以保送到英國念大學時,又因為太平洋戰爭爆發而泡了湯。參考張愛玲的故事,替王佳芝添加入她對父親的愛恨情結,也找一些她對易先生這樣的男人某種心理上的投射。另外,則是張愛玲的文字處處令人費解。
王佳芝發動暗殺行動前打了電話給鄺裕民,交代訊息之後,張愛玲卻突然來了一句「片刻的沉默」。這個突然的停頓到底在暗示什麼?她是在躊躇遲疑什麼呢?關鍵時刻突然感到對鄉音的依戀,還是對發出鄉音的那個人的依戀,你看幾百次小說都會記得在電話進行中有一個點如同唱片跳針一樣在同一處重複發生,再往下探索,愛情的DNA彷彿就在其中。(待續)

重建張愛玲廢墟(下):專訪《色∣戒》編劇王蕙玲


「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占有」。(博偉/提供)
◎藍祖蔚
問:除了拆解,你也做了不少新建工程,話劇社的這段社團歷程就是重要的樑柱,夏天的暗殺行動是稚嫩的練習曲,回到上海,才是正式的殺人劇演出,只是最後的觀眾只剩下易先生一人,不過,戲夢人生的對照關係,就是《色∣戒》電影很重要的論述架構。
答:是的,李安一直很希望有人能從表演這個層次上來看《色∣戒》。不只是「戲假情真」這個層次,而且進入到演員從投入到著迷的歷程中,檢視演員人生的「真與假」、「實與虛」。
鄺裕民這個角色其實有李安自己青春期的投射在裡面,光是名字就讓人有學生王子的夢想和期待,受過教育,人又長得白淨清爽,不時還有熱情衝動,是天生的領袖,容易讓女生傾心,願意為他do something ,甚至do everything,王佳芝剛開始的感覺無非就是如此吧。所以李安在拍片時才會一再提醒攝影師一定要拍出青春學子的純真、青澀和慘淡情懷,因為李安自己當年就是因為那樣既燃燒又投入的話劇經驗,才知道自己一輩子都是要為戲而生的,這也是當鄺裕民一叫「王佳芝,你上來」時,她的精氣神都被喚了出來,就再也回不了頭的感覺一樣。
王佳芝被叫上樓,就得演起麥太太這個角色,就得為戲而生,為戲而在,當戲劇的需求與人生起了這麼緊密的連結之後,所有的犧牲都不算什麼了,她可以不顧一切拆毀眼前的障礙(包括沒有性經驗),唯有如此,才能蹦出新生命來。小說中說「她倒是演過戲,現在也還是在台上賣命」,張愛玲就這麼淡淡兩筆,王佳芝人生的不同舞台和戲碼都提點了出來,我和李安就得努力寫出她筆下暗藏的心意了。
問:你曾經說過好的劇本是「讓人心動,有真誠、純粹的情感」,在重塑王佳芝、易先生和梁閏生等人的過程中,確實讓這些角色的人味更加顯揚,但是改編小說時,最大的挑戰卻在於是否忠於原著,你原本拆了張愛玲的小說,然而重組後卻和原著小說的結構差別不大,為什麼?
答:我的第一稿劇本完成時,其實時空跳動得比原著更厲害,我刻意要讓時空前後亂跳,但是李安一句:「這故事沒有這麼艱難,還是要讓觀眾看得懂。」就讓我又回到張愛玲的原始架構裡了。只是再回來時,腳已經比鞋子大了許多,也不再局限於小說現有的內容了。
我始終記得李安有個很重要的理念:電影中最重要的元素就在人,劇本最重要的工程就於如何分析角色,找到合適的表達方式。他曾經說過:「我只在乎人,我的鏡頭只服務演員。角色人物的感覺出不來,一切都是空的,玩再多的鏡頭變化都是沒有意義了,唯有人物刻畫得繁複多層次,角色才會活潑鮮明。」
我的初稿劇本往往會加很多註解,說明很多的環境心理細節,因為深怕別人看不懂,但是李安最終會像榨甘蔗那樣,汁有了,渣就吐掉了,他要的就是最好、最精采的東西。
劇本成形後,他會把我加上去的那些描述都拿掉,讓演員或工作人員都能有更繁複的觀點來看故事,尋找其他的表達方式,讓大家有更多的選擇,這就是好電影的魅力所在:留給大家更多的想像空間,例如終場前老易坐在床上交代易太太說話小心點,他的表情有太多的痛與不捨,可是易太太什麼也沒問,轉身就走了,老易和王佳芝的關係,易太太到底知不知情?看完電影後,大家都會低頭盤算著沒有說出來的陣陣暗潮,這個時候創作者和觀眾之間的交流互動就完成了。
劇本提供了心理脈絡,最後還是要導演用意象來傳達意境,最後副手交給易先生那顆鴿子蛋鑽戒時,易先生脫口而出:「那不是我的。」嘴巴硬歸硬,形勢危殆歸危殆,但是晃動的鑽戒,卻讓他彷彿想見了王佳芝。我還記得第一次看完《色∣戒》毛片時,只能告訴李安,我十指冰冷。
問:李安的《色∣戒》,電影最忠於原著的戲是哪一場呢?
答:封街的那場戲。我感覺李安重搭起舊上海的街景,讓那輛三輪車可以來回穿梭,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因為那就是李安和張愛玲的光芒交互輝映的一刻,也是我每看必落淚的一場。
我們在改編〈色,戒〉的過程中,一直在衝破禁忌和框架,也從張愛玲和胡蘭成的著作中挪移了不少素材(註:例如易先生和王佳芝在日本居酒屋幽會,提到日本歌太悲,意謂日本將亡的那一段,就出自胡蘭成《今生今世》中的〈民國女子〉中的張愛玲談話),但是只有封街這場戲是李安對於原著的描述一個字也不肯輕易放過,從綠屋夫人服裝店玻璃櫥窗裡的「蝙蝠袖爛銀衣裙的木美人」,到紙紮的紅綠白三色小風車到吹哨拉繩封街,一個快踩,一個目顧,千頭萬緒的慌亂迷亂盡在其中,當車伕回頭對王佳芝笑,一句:「回家。」頓時就讓人覺得好奢侈的一問,什麼是家?回哪個家?回誰的家?真實的王佳芝是哪裡去也不了的。
問:你們也很會吊觀眾胃口,就在那三輪車上,王佳芝摸出了藥丸時,心頭在盤算些什麼呢?她可以一死了之,結果沒有,她在等待什麼呢?
答:劇本只是提供了磚頭和水管,任著導演去施工,既要呼應前面的脈絡,同樣也要開啟接下來的機會,那時候的王佳芝也許還有點活在希望中,也不確知封街之後會如何。她還沒有脫離麥太太的角色我猜想,任務並沒有完成,她也未必相信老易會殺她,種種無盡的可能,甚至以為或希望同學們都沒有來,只有她傻,一個人如此奮不顧身。
問:編劇過程中,最辛苦的是什麼工作?
答:找出張愛玲原著中的關鍵字。
例如張愛玲用了「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占有」來形容老易與王佳芝的關係,好比「虎與倀」,就得深入研究一再反芻,常說「為虎作倀」簡單說就是虎大王愛吃人,人死了就成了倀,成為虎大王役使的手下,會幻化成人形繼續找更多的人來填飽虎大王的肚腸。張愛玲用這句成語來解釋占領者和受奴役的人之間的關係,當然極為貼切,一方面適用於日本侵華時期的漢奸行徑,多少人心甘情願地為征服者服務盡忠?另一方面卻也適合轉化成為老易與王佳芝的關係,真誠鮮活的王佳芝,讓原本已經心死的老易重新活了過來;原本已經槍決死了的王佳芝,卻永遠活在他的心裡,你不免要問:那到底誰是虎?誰是倀?誰是人?誰是鬼?
我們的編劇過程真的就像是《世說新語》,在既定的詞句中翻找出主角的個性脈絡,例如老易的工作就需要從動物性的理解,他本性像狼,為了生存,為了工作,刑求殺人都是必要的手段,狼在黑暗裡獵食,然而初會王佳芝他卻坦言他怕黑,為什麼?或者怕黑本身就是誘餌,更引王佳芝隨他往黑處去。遇見了王佳芝,讓他做為人的那一部分漸漸給喚了出來,戲假情真到這裡就有了多重解讀,老易的痛苦與撕裂,到底是要做人或做動物?還是動物再度還魂成為人?就構成老易角色的複雜性了。
問:這種動物性的矛盾,也就具現在三場床戲中了?
答:是啊,李安是試圖從床戲中說一點人生哲學。明眼人都可以看出一開始的強橫凌虐,是在展示老易雄性主宰優勢的心情;後來的體位變化,則兼具了男性情緒扭曲以及女性身心變化,主客易位的複雜關係,李安試圖從人體美學讓人們看見,以及情欲人生因而有了對照與對話。
李安用「走過地獄」來形容自己的拍戲心情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為人的身體何等尊貴,又包含著多少的禁忌,展現身體就蘊含著巨大的驚懾,其次在肢體的動作細節中又要窺見角色的內心變化,直到現在我仍能夠每次都從這幾場戲中看見新的東西,它很微妙,與我們自己心展開的程度有關,真是不可說。
問:李安用了電影《桃李劫》的主題曲〈畢業歌〉來詮釋抗日期間熱血青年的節操,歌詞中:「我們是要選擇『戰』還是『降』?我們要做主人去拚死在疆場,我們不願做奴隸而青雲直上!」剛好用來對照話劇社同學的鋤奸行動,至於〈天涯歌女〉的清唱更是委婉深情,你們怎麼想到用這些音樂的?
答:李安有很多的音樂素材選擇,透過歌曲來串連時代的感覺是必要的行動,不管今天還有多少人知道〈畢業歌〉的時代背景,那個年代的人唱那個年代的歌,就有那種氛圍。
《色 ∣戒》的另一個功能當然就是讓那一段被時光淹沒,很少人再去觸及的抗戰/漢奸歷史,有了讓年輕人重新審視及認識的機會。那段〈天涯歌女〉其實是李安的神來之筆,女人對特工人員一直都只是玩物,玩過了就得死,但是李安卻能用這首曲子讓觀眾看到漢奸墜入情網的過程,湯唯的小曲唱得好,完整唱出了女人憐惜男人的心情,一切就像小說中所寫,王佳芝看著燈光下的老易,「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種溫柔憐惜的神氣」,那種愛還帶著占有,憐惜中還能成全的微妙情愫,都完全捉到了。
問:你懂麻將嗎?牌戲寫作困難嗎?
答:我不會打麻將。參考一些牌經不難,術語現成都是,但劇本要做的就是呈現每個角色手與心的互動關係,李安要求的牌戲精神是讓觀眾「不要因為沒有(麻將)知識而被遺棄」,我寫完了戲,自然還需要有麻將專家來設計適合的牌戲內容。
我的心思反而擺在牌局上的人,小說中為什麼要突顯馬太太,她的三克拉鑽戒是誰送的?王佳芝為什麼會認為她在吃味?為什麼易太太又要對王佳芝特別好?所以,這場牌戲其實是講四個女人的政治,眼神勾一下,手指晃一下,都有深意,因為情婦之間最在乎排名了,老易好色,會不會四個女人都是他的女人?鑽戒的比量,不就意謂著他們的身分排名?想起以前的富家大太太最愛把家裡的女人都集中在牌桌上,便於集中管理,才不會出亂子,易太太會不會就是這樣?想想外國觀眾看不懂,也只能是遺憾了。
拍牌戲最辛苦的反而是工作人員,場記要清楚記下每張牌的位置,現場有兩副牌,一副是演員在打,另外則是場記照著排,一旦牌一推一洗,換個鏡頭再來拍,每張牌的位置都要對,於是他們還發明了鏟牌的鏟子,牌一推倒,替代的新牌就鏟補上來好連戲,真是辛苦又好笑的。
問:談談你和李安的合作因緣吧!
答: 1992年,徐立功先生籌拍《飲食男女》時,丟一個故事大綱給李安,李安說找不到編劇,徐立功就直接找上我了,我只花了一個禮拜時間趕出劇本,急著要先送輔導金,沒想到李安看了之後哈哈大笑,許多劇本之中的古怪幽默和暗示細節他都看得清清楚楚,後來他回台北約我到紫藤廬聊天,一聊就是十二個小時,兩人好像已經認識很久感覺,在我心中,他就像是自家大哥一樣,親切又能在戲劇寫作上提攜指點我。
我沒有受過學院訓練,創作上只能說是匹野馬,也不特別愛鑽研電影(年輕時其實是因為看了會怕,不知才不怕,鳥兒就是不知,所以才會無憂無慮地站在高壓電線上高歌),李安常要我做類型電影研究,他說看不到前輩已經整理出來的遊戲規則,就只是憑著自己的感覺去走,總是危險。要懂江湖規矩,這像是李慕白的口氣。
提到《臥虎藏龍》,劇本我只是幫忙,原本故事要寫的是俞秀蓮和玉嬌龍兩個女人之間的感覺,李安一直在磨劇本,到了開拍前三、四個月,一切都已經箭在弦上了,他來找我,我想我是在結構上幫了一些忙,原著小說中沒有著墨李慕白和玉嬌龍彼此勾纏的戲,但電影需要將這兩個武學上旗鼓相當的對手連結起來,一種降服與臣服的關係無論在武打或愛情上多了幾層交織的含意。
李安往往有他獨特的影像力量去傳達某一種難以言明的複雜關係,我記得竹林戲就是經典,他先有竹林的意象設計,然後要我去寫男女之間的對白與互動,我就會進一步問他竹林的意象與內涵到底代表什麼,竹子有曲線力度,人踩在竹林上就有施力與反作用力的互動關係,一人動,就會連動到其他人,既是武學功力的展示,同樣也是男女愛情的暗示象徵了。
這次的《色∣戒》劇本亦是如此,張愛玲的原著就是淡淡幾筆,隱諱得很,張愛玲眼在制高點,心則在人間,她的文字帶著一股悠悠仙氣,讓人打不到摸不著,也像一縷精魂,沒有起沒有落,沒有句號與逗點,精煉至極,其實她是挑剔自己到沒有人可以再挑剔她的地步,我們隨著文字底閃爍的光芒下探,才發覺那麼短短一篇小說竟然黑到深不見底,文字的後勁更是震動了我們的五臟六腑,回想起這些年,我做張愛玲傳記到改編〈色,戒〉小說,一切真有鬼使神差的神奇感覺了。
◎資料來源:《自由時報》,2007年10月8-9日。

關於《色│戒》四

張小虹的評論值得一看。

大開色戒:從李安到張愛玲

張小虹  (20070928)
在西方電影圈開玩笑,要害一個導演,就叫他去拍莎士比亞,不僅因為莎翁經典深植人心,朗朗上口,不易討好,更因莎劇字字珠璣,意象豐滿,若是拆了叫演員一字不漏朗讀一遍,又叫攝影機用影像畫面拍攝一遍,沒別的話,就是畫蛇添足。
若是換了在華人電影圈開玩笑,要害一個導演,最好是叫他去拍張愛玲。從1984年香港導演許鞍華找來周潤發、謬騫人拍《傾城之戀》,就是一連串災難史的開始,其中稍稍及格的,只有關錦鵬的《紅玫瑰與白玫瑰》,多虧了導演的敏感細膩,演員陳沖紅玫瑰的精彩詮釋和藝術指導朴若木的美術構成,總算抓到那麼一些些老上海的氛圍、張愛玲的底蘊。
這回李安要拍張愛玲,真是讓所有李迷與張迷又愛又怕受傷害。兩個大難題,張愛玲怎麼拍?前面的例子可以說是拍一個死一個。老上海怎麼拍?十年來的上海熱,從台北、香港一路延燒回上海,早已讓老上海的影像熟極而爛,要不落入窠臼套式,難上加難。又是月份牌,又是老旗袍,又是黑頭車,往往不是不夠真實,而是所有的真實都已過度曝光成了超真實,更別提還有那廂王家衛透過香港所折射出來的老上海懷舊風格,難以揮去。
但李安還是拍了,拍出了一個驚心動魄的張愛玲,一個恐怕連張愛玲也覺得驚心動魄的《色,戒》。若是按照慣常的文學電影讀法,當然是從張愛玲到李安,從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到李安的電影《色,戒》,前者是「原著」,後者是「改編」,再東轉西繞兩相比對一番,談的終究還是是否忠於原著的老問題。這樣的談法既不尊重文類的基本差異──小說是用文字講故事,而電影是用影像講故事,更是讓「原著」成為終點而非起點,讓影像的再次創作,淪為文字的重複敘述。
所以我們要反過來說,從李安到張愛玲,這種違反常識的先後時序倒置,就是要讓我們跳脫「改編」的魔咒,真正看到影像創作的爆發力。李安的《色,戒》拍出了張愛玲寫出來的《色,戒》,李安的《色,戒》也拍出了張愛玲沒有寫出來的《色,戒》。李安的厲害,李安的溫柔蘊藉,打開了《色,戒》藏在文字縐褶裡欲言又止卻又欲蓋彌彰的《色,戒》,李安是在張愛玲的文字地盤上,大開色戒。
肉體情慾的暴亂
電影《色,戒》從片子一開頭,就充滿了強烈的懸疑緊張氛圍。李安成功地運用了兩種語言的加成,一種是快速剪接、局部特寫的電影鏡頭語言,一種是爾虞我詐、各懷鬼胎的華文牌桌文化語言,只見易公館麻將桌上一陣兵慌馬亂,玉手、鑽戒、閒話交鋒的影像雜沓,一時間難以分辨是誰的手拿著誰的牌,搭著誰的話,碰了誰的牌,吃了誰的上家,胡了誰的莊。這種電影語言與文化語言的完美搭配,讓《色?戒》從一開場就引人入勝,讓觀眾立即進入懸疑片的心理準備狀態──不確定中的焦慮與興奮,也讓《色,戒》同時擁有了電影語言、電影類型的「全球性」與特定華文殊異文化的「在地性」。
於是有時車子開在路上,你會錯以為是希區考克的懸疑諜報片,一會又以為是五○年代的黑色電影,轉個身卻又像是老好萊塢的浪漫通俗劇。李安不愧是李安,這種運「鏡」帷幄的大將之風,穩健中見細膩,平凡中見功力。只有李安才有這等電影語言的嫻熟,這般電影類型的出入自如。於是《色,戒》從快到慢的影像節奏,配合著由外到內、由表面練達油滑的交際人情到赤身裸體接觸的心理掙扎,給出了一個完全「去熟悉化」了的老上海,法國Alexandre Desplat幽沉的電影配樂,墨西哥Rodrigo Prieto光影層次的攝影,再加上香港朴若木平實而不誇張不過度風格化的美術構成,讓鏡頭前的「老上海」有一種特意搭構出來的「假」,假得既熟悉又詭異、既本土又異國、既真實又如夢境,假得恰到好處,假得正好假戲真做。
但這些鏡頭語言與文化細節掌握的成功,只能讓《色,戒》從一部中規中矩的電影,升級成為一部上等之作,而真正讓《色,戒》可以脫穎而出成為一部上上之作的關鍵,就在《色,戒》最受爭議的大膽露骨床戲。有的導演拍床戲是為了噱頭與票房賣點,有的導演拍床戲是前衛反判的一種姿態,《色,戒》中的床戲卻是讓《色,戒》之所以成立的最重要關鍵。李安的尺度開放,不在於讓梁朝偉與湯唯全裸上陣,而在於第一場床戲就用了S/M「虐戀」作為全片床戲的基調。原本明明是麥太太按捺下易先生,走到較遠的椅子邊,打算演一齣寬衣解帶的誘惑戲碼,哪知易先生一個箭步向前,扳倒大學生王佳芝偽裝的麥太太,抽出皮帶,綁住她的雙手,推倒在床上,強行進入。這種突如其來、反客為主的暴烈,嚇壞了業餘玩票的女特工,當然也嚇壞了戲院裡正襟危坐的觀眾。有必要這樣S/M嗎?就劇情的合理度而言,S/M凸顯了易先生作為情報頭子的無感,必須藉由如此暴力的強度,才能在獵人與獵物、掌控與被掌控、佔有與被佔有的肉體權力關係中,既重複也紓解各種血腥刑求所造成的內在扭曲。
但僅以這樣的角度去理解《色,戒》中的S/M,絕對是不夠的。《色,戒》中的S/M,除了要展現權力的掌控,「行房」作為「刑房」的一種扭曲變形,除了要徹底摧毀既定的道德體系與價值系統,更是要在逼搏出身體暴亂情慾的最高強度中,展露出身體最內部、最極端、最赤裸、最柔軟的敏感與脆弱,這樣的「性愛」才有「致命性」,會讓人在最緊要的關鍵時刻,一時心軟憐愛而迷迷糊糊地賠上了性命。在片中這樣的「致命性」,讓女大學生王佳芝茫然困惑,無助卻又迷戀,一次鼓起了勇氣,向同學鄺裕民與重慶派來的上級指導員老吳坦承自己的無法把持,越往她身體裡頭鑽的老易,就越往她心裡頭鑽。這露骨的不吐不快,讓兩個大男人目瞪口呆,無言以對。他們不懂也不能懂,易先生與麥太太則似懂非懂,卻深陷其中,欲仙欲死。身體的交易,帶出了情慾的高潮,而體液的交換,帶出了靈魂的交纏。於是幾場重要的床戲,透過鏡位、景框與剪接的精準安排,透過梁朝偉與湯唯的投入演出,我們看到的不再只是肉體橫陳,不再只是變換中的姿勢與體位,而是那種擊潰所有防線所有自我保護後無助的肉體親密貼合,有如嬰兒般脆弱捲縮的相互依偎。這是王佳芝的「意亂情迷」,也是易先生的「易亂情謎」。動盪大時代中的徬徨無助,都轉化成情慾強度的極私密、極脆弱、極癲狂。《色,戒》中情慾影像的強度,傳達了極暴戾即溫柔,極狂喜即致命的無所遁逃。
「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然而如此這般肉體情慾的暴亂,會是張愛玲嗎?短篇小說《色,戒》成稿於五○年代,張愛玲多次大修大改,一九七七年發表於《皇冠》雜誌,一九八三年收錄於《惘然記》出版。二三十年的時間過去了,張愛玲究竟琢磨出怎樣一個版本的《色,戒》,來鋪陳涉世未深的天真女大學生,下了台沒下裝,想演一齣美人殺漢奸的戲碼,卻因自己一時的意亂情迷而功敗垂成。這其中的反諷我們懂,張愛玲用色與戒之間的逗點,疏離了我們慣常對「色戒」等同於「戒女色」的認知,《色,戒》既是美色與鑽戒的連結,也是本應由男漢奸犯下的色戒轉移到了女特務自身所犯下的色戒,色不迷人人自迷,美人計中的美人反倒中了計。張愛玲在《傾城之戀》中曾說,「一個女人上了男人的當,就該死;女人給當給男人上,那更是淫婦;如果一個人想給當給男人上而失敗了,反而上了人家的當,那是雙料的淫惡,殺了她也還汙了刀」。就這點觀之,王佳芝想給漢奸當上卻上了漢奸的當,就算迷迷糊糊給槍斃了,似乎也難博得同情。
但小說《色,戒》中有破綻,有陷阱,因為其中所涉及的真正緣由與轉折我們卻不懂,好好一個女大學生為何會愛上一臉「鼠相」的中年漢奸,為了粉紅鑽戒而感動?為了任務不惜失身而懊惱而混亂而尋覓救贖?是人海茫茫無依無靠的戀父情結?還是單純因為燈光下易先生的睫毛有如「米色的蛾翅」而生出溫柔憐惜之心?就第一個層次而言,我們不懂是因為張愛玲讓王佳芝到死也沒弄懂自己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但就第二個層次而言,我們不懂是因為張愛玲也不懂,或者不想完全弄懂,而盡在文字裡穿插藏閃。而小說《色,戒》的文字猶疑,正是電影《色?戒》影像游移的最佳切入點,讓李安拍出了張愛玲沒有寫出來的《色,戒》,不是無中生有,而是打開文字的縐褶,用影像探訪文字的潛意識,那不乾不淨不徹底的情慾糾纏。
因而看完電影《色,戒》後,再回過頭來看張愛玲的小說《色,戒》,就懂得李安懂得張愛玲懂得卻沒說清楚講明白的那個部份。小說中三處曲筆,隱隱帶出王佳芝與易先生的肉體曖昧情慾。第一處點出王佳芝逐漸豐滿的乳房,「『兩年前也還沒有這樣嚜,』他捫著吻著她的時候輕聲說。他頭偎在她胸前,沒看見她臉上一紅」。第二處則是兩人共乘一車,「一坐定下來,他就抱著胳膊,一隻肘彎正抵在她乳房最肥滿的南半球外緣。這是他的慣技,表面上端坐,暗中卻在蝕骨銷魂,一陣陣麻上來」。短短幾句,強烈的身體官能情慾,明說是易先生,又暗指王佳芝,十足曖昧。第三處則是一連串正經八百的引述,先以一句英文俗諺「權力是一種春藥」,作為王佳芝自我心理分析的開場,接著又引諺語「到男人心裡去的路通到胃」,指男人好吃,要掌握男人的心,先要掌握男人的胃。但真正要帶出的重點,卻是緊接在下面的那句「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
此驚世駭俗的話語既出,防衛機制立即啟動,百般遮掩,先是考據此語出自某位民初精通英文的名學者,曾以茶壺茶杯的比喻,替中國人妻妾制度辯護(暗指辜鴻銘),接著又執意不相信名學者會說出如此下作的話語,再接著質疑是什麼樣女人的心會如此不堪,要不是「老了倒貼的風塵女人」,就是「風流寡婦」,並以自己做為反證,為達成任務而跟同學梁閏生發生性關係後,就只有更討厭他的份。但否認後的否認,曲筆後的曲筆,又回到了核心問體的揭露,「那,難道她有點愛上了老易?她不信,但是也無法斬釘截鐵的說不是,因為沒戀愛過,不知道怎麼樣就算是愛上了」,就這樣一路由性逃到了愛,又由愛逃到了缺乏經驗無從評斷。有答案了嗎?當然還是沒有答案,但依舊不忘加上一筆,再次撇清關係,「跟老易在一起那兩次總是那麼提心弔膽,要處處留神,哪還去問自己覺得怎樣」。此地無銀三百兩,我王佳芝可不是喜歡驚險刺激、耽溺於魚水之歡的女人。
但我們必須說整篇《色,戒》中最大膽最下作最荒唐的一句話,就是「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也是張愛玲要一再撇清、一再否認的一句話,當然也就成了最富玄機、最深藏不露的一句話,而好巧不巧,李安的《色,戒》就拍足了這句話,提供了不僅女性版本的王佳芝,也提供了男性版本的易先生(男人的心終究不是通過胃的問題)。《色,戒》的曖昧不僅在於忠奸難分,更在於情色難離,沒有大徹大悟,黑白分明,漢賊不兩立,沒有情是情,色是色,作戲是作戲,真實人生是真實人生。張愛玲冷眼嘲諷了愛國的浪漫與幼稚, 卻又在民族大義的框架下,偷渡小眉小眼、小情小愛的諜報版性幻想,但在帶出身體情慾真實困惑的同時,還是點到為止,非禮勿視。李安則是靦腆探問「色易守,情難防」的無解,只因色就是情的後門,鑽到身體裡的就能鑽到心裡,色與情一線之隔,一體兩面,而《色,戒》之所以驚心動魄,就是在那肉體纏縛中,動了真情。
小說中的結尾,易先生為求自保立即處決了那群大學生,事後想起王佳芝,尚不免自鳴得意,說她生是他的人,死是他的鬼。電影中的結尾,那群大學生被帶到空曠的南礦場,一字排開的大遠景,沒有慷慨赴義,引刀成一快的「悲壯」,只有一種無情大時代青春生命的「蒼涼」,又可笑又可憐,臨到盡頭都還迷糊的悲哀。而易先生回到家中,面對王佳芝的空床,廳堂裡喧譁談笑聲依舊,只是暗影遮黑了他的雙眼。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張愛玲冷,讓易先生終究旁觀者清,李安溫情,讓易先生依舊當局者迷。在這一點上,張愛玲畢竟是張愛玲,李安畢竟還是李安。

◎資料來源:中時人間副刊

Sunday, October 21, 2007

關於《色│戒》三

下文轉載自:【大公網訊】。
陳文茜的看法,跟我這個月來參與《色│戒》讀書會歸納的觀點頗為接近(指原著小說)。
【大公網訊】張愛玲於1995年9月病逝洛杉磯公寓,活了74歲。
知名媒體人陳文茜今天在台灣蘋果日報撰文說,這位年輕時老把繁華穿在身上的女人,死前竟頭髮鬢白稀疏,零亂的衣著像搭錯顏色的唐人街老太太。她最後一張公開照片,攝於時報文學獎得獎時,文學獎狀子卷成一卷軸相,愛玲姑娘憔悴又遲暮的臉龐依傍著它;沒有了孤傲,也流失了華麗。
擅長戲中戲
她怎麼死的,報導紛亂,只知與她死去身體最近的遺物竟是一條沒什麼牌相的粗毯子;本名張煐,貴族自居,時髦半生,晚年竟這麼走了。
《色,戒》上映後,我們這些張迷終要重新翻閱她的原著小說與因此引發的論戰文字。她比李安擅長文學的技巧,原著把莎士比亞以來的「戲中戲」符號張馳至了極點;王佳芝因著貪戀舞台上眾人的目光與掌聲,竟而無意中演起了真實人生舞台的間諜戲。她以為這一切與先前舞台上的虛戲一樣,會有落幕的一天,張愛玲用苛刻卻也傳神的筆調寫盡女特務的虛榮與無助。一個出身上海的女人,既假傻又真傻。
在「羊毛出在羊身上」難得的張愛玲親筆論戰文字中,張愛玲談王佳芝「憑一時愛國心的衝動,和志同道合的同學,就幹起特工來了,等於是羊毛玩票。羊毛玩票入了迷,……連命都送掉了。所以《色,戒》里職業性的地下工作者只有一個……神龍見首不見尾。……主角的上級首腦雖是正面人物,也口蜜腹劍,犧牲個把老下屬不算什麼。」
張愛玲寫王佳芝演話劇,散場後興奮得鬆弛不下來,那是舞台的魅力。「捨不得他們走」因為王佳芝不願失去她的觀眾,只好天真地大游車河。第一次企圖行刺不成後,王佳芝賠了夫人又折兵,為遠大的目標失去童貞,同學們態度卻相當惡劣,王佳芝疑心上了當。張愛玲寫她因此有點心理變了態,最後首飾店里一動搖,終鑄成大錯。
這是張愛玲,她苛時令人恨地牙癢癢,穿透人性時又讓你不得不生得佩服。她知道人生不是短調,是一首起承轉合不斷變動的長調,愛國、虛榮、犧牲、童貞、鑽戒、愛欲、地位、權力……這些是人生並排的價值,此起彼落。王佳芝以為她投入了一場愛國戲,可是沒了童貞的女人就沒有退路,死後還遭人指指點點呢。
遲來的一切
重閱《色,戒》小說,尤其是張愛玲與「域外人」先生的筆戰文字,我很高興我們現在的社會有比較高也比較廣的歷史距離,看待汪精衛時代的曲折故事。1983年張愛玲發表此篇小說時,還得陷入「同情漢奸」是否政治正確的無趣辯論。
1995年9月我剛從美國回台四個月,出任民進黨文宣部主任三個月,張愛玲死當天,我正在民進黨內部與黨籍幹部爭辯「民進黨執政能不能、會不會宣佈台獨?」打開晚報張愛玲的死訊躍然眼前,我丟了一句話「張愛玲都死了,你們吵這些無聊事做什麼?」
匆匆回首,時間竟已過了12年,張愛玲來不及看到《色,戒》開拍,也等不到中國文壇重新評價才情女子。她一生沒有愛,沒有父愛,沒有真正的母愛,也沒有足夠的男女之愛。47歲守寡,人生已離了兩次婚,74歲孤老且貧困地死。
她要活著,今年也八十六了。看著《色,戒》,看著這遲來的一切,真捨不得她走。
中評社香港10月6日電
注:【大公網訊】或【大公專訊】為本網即時新聞,非引自《大公報》,敬請留意。
rainbow

陳文茜:兩個顛覆

李安的、而非張愛玲的《色戒》,顛覆了兩個中國人不敢面對的古老戒律。漢奸與色慾。
汪精衛南京政權與侵略者日本人合作,我們的教科書承繼蔣介石史觀,直接稱之「偽政府」。投身汪政府者,皆漢奸,殺了天經地義。李安的電影卻給了漢奸與殺漢奸的人感情。戰火下動盪的大時代,國民黨內被蔣介石鬥垮的政治菁英,殺的殺,逃的逃,投誠屈服皆有之。美男子汪精衛為其中之一,他不甘心自己從此沒了,勾結中國人不容的日本政府,復仇成立南京政權。汪精衛無法預知日後珍珠港事變,這個剛從滿清鑽出來的民國人物,歷經太多政權更迭,以為從此時代日本人天下了。在汪幫人眼中,中國各朝史證明幫外來鬼子做五年事叫漢奸,做五十年事是否就換身為曾國藩或康有為呢?
張愛玲可以看穿漢奸的符號,她們一家都是漢奸,不只先生胡蘭成是當下漢奸,外曾祖父李鴻章也是個為滿清做官的老漢奸;漢奸榮耀了張家,賜給她童年貴族的生活與父親無窮無盡的鴉片煙,整整福了張家三代。
李安顛覆漢奸,卻很苦。他們家「一門忠烈」,且至今如此。李安溫暖與銳利俱存的理性感性,逼得他跳出蔣介石教科書的史觀,重新看待1942年的汪「偽」政權。或許李安未能得知男主角「易先生」的最終下場,否則他會更大開色戒。1942年他親手批公文槍決了放他一馬的女大學生王佳芝,1943年「易先生」原名丁默邨者,依史料曾回頭投靠國民黨,當起重慶國民政府布建的地下情報員;1945年抗戰後他一度被蔣介石任命為「浙江省長」,為其看住老家浙江;1946年蔣大勢底定開始算老帳,拔自己人,清他人;儘管陳立夫、戴笠等老長官均曾為丁默邨奔走法庭作證,1947年蔣介石還是一句話「殺了他」,連公文都免批,丁即刻被槍決。這是龍應台的考證,連載《色戒》未完成的後一篇,告訴我們戰亂的大時代,人人都無情。「易先生」為自保,那麼無情地處決放了他的女大學生;五年後他遇見比他更無情的統治者,照槍決了他。
漢奸色慾當禁忌
戰亂的大時代裡,人比賽無情,比賽精打細算,愈無情的活得愈久,愈贏得最後勝利。蔣介石的軍統局在抗戰前後殺了無數異己,上海申報老板史量才,著名文人聞一多,甚至宋慶齡的總幹事等。這串名單沒有一個是漢奸,沒有一個該殺,他們忠於國家,卻對抗獨裁者蔣介石,因此掉了命。
對一位生在國民黨傳統下的孩子,理解這些複雜的歷史,是太痛苦的過程。李安「近鄉情怯」,他想知道和他一起長大且分享相同「假歷史」的台灣人,是否能接受他「漢奸」概念的有情顛覆?
在戰亂中,人人徬徨無助,那怕誘姦,都可轉化成為極私秘、極矛盾、也最顛覆的情慾慰藉;這是李安的第二個禁忌。李安花了最大的篇幅,構築兩場主戲,牌桌與床。前者是精心算計;後者是逃避。國仇、家恨、權慾、情慾、寂寞,精心算計…,一切的極端既糾結又親密依偎。張小虹寫了一篇談李安最好的文章「大開色戒」,她點出李安如迴紋針般的肉體橫陳,是有目的的。其實John Lenon 曾在著名的女攝影師入鏡下,做過相同姿勢。那一刻人擊潰了所有世間防線,回歸於母親的子宮,有若嬰兒,在彼此肉體的慰藉下,戰火遠去。最真實,也最不真實的一刻,於是發生了。
色慾與漢奸是李安畢生的兩個禁忌,也是我認為他哭著拍完色戒的情緒掙扎。
世間之情,即使有時是真的,但也就那麼片刻;世界之壞,就算免不了最後的殘酷結局,卻也未必真的那麼壞。
(本文發表於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2007年09月29日
rainbow

陳文茜:為什麼王佳芝拒絕不了鑽石?

張愛玲一生參透許多事,她在自己與世界之間,構築了一道拒絕誘惑的牆。張愛玲少女時期撰寫的故事中,筆下的女子早已拒絕了許多事物;愛情、身體健康的丈夫、親情與地位。張愛玲的「色˙戒」因著電影又成話題,女主角王佳芝為了國家,命和貞操都可以不要,卻唯獨抗拒不了「鴿子蛋」粉紅鑽戒。愛情情慾本來還似有若無,直到那顆蠱惑的粉鑽出現為止。剎那間,一切人生的價值順序,確定起來;剎那間,男人易先生的漢奸形象褪去了,愛情的召喚油然而生。
為鑽戒而亡者眾
為了那顆鑽戒,王佳芝竟然什麼忠誠、任務都不要了;但也為了那顆鑽戒,王佳芝命也掉了。
歷史上為鑽戒而亡的人,豈只虛構的王佳芝,太多了。不分男女,無分貴賤,凡搶奪寶石的小偷、騙子、商人、江湖術士,貴族曾為鑽石而戰,拿破崙士兵曾為鑽石而亡,足寫千本鑽石身亡錄。
鑽石為何如此迷人?張愛玲在她的原著中,先安排一場麻將戲,麻將桌上女人的手成了唯一會動的主角,而裝扮主角的就靠手上的鑽戒。王佳芝在第一場與富太太們打麻將的戲中,手中戴了一只不起眼的翡翠,王佳芝因此深覺自卑。
鑽石等同高價貨幣,卻又連結愛情意念;帝王的皇冠少了它,無法宣示至高的權力;歷史上它曾被拿來磨成粉當毒藥,現在平凡夫婦用它來象徵愛情永恆。鑽石,它的名字是多重的概念,它小而容易轉手,耀眼因此可獲得各方聯想,重要的是它值錢,而且愈來愈值錢。
所以張愛玲筆下的女人,參得透許多誘惑,卻參不透一只鑽戒。
鑽戒一只即可切割成上百琢面,不同光線下,它散發不同色澤。它預告愛情又預告權位、更預告價格的擁有;它小小的,藏在人們的心裡,把人性中的貪婪欲望包裝的既美麗、璀璨奪目又理直氣壯,沒有人會因擁有它而自慚形穢。
鑽石出現於人類的歷史,先從良善的宗教用途開始,等到文藝復興後切琢工匠等技藝大為發達,它瞬間從良善轉為邪惡,成了又美麗又蠱惑又瘋狂又血腥的魔幻之石。
帝俄女皇未受蠱惑
鑽石可以收買任何女人嗎?
俄國凱薩琳女皇恐怕是一個與「王佳芝」相反的例子。歷史上最著名的鑽石之一「奧洛夫」鑽石,從孟加拉、英國、亞美尼亞、最後輾轉落入俄國人奧洛夫手中。奧洛夫伯爵長得風度翩翩,他愛上了凱薩琳女皇;為了向她求婚,買下89.6克拉的絕世美鑽。沒錯,89.6克拉,比「王佳芝」的鴿子蛋粉鑽足足大了 15倍。聰明且自信的女皇,收下了伯爵的鑽石,鑲於國王權杖中,卻什麼口信也不給求婚的伯爵。奧洛夫最終崩潰而死,女皇從近90克拉的鑽石中,既沒看到愛情,也未連結任何無可名狀的感動。她只是收下了半個蛋形狀的西方第一大鑽石,凱薩琳腦海閃過的是,這是俄羅斯大帝國的絕佳象徵。自信的女皇眼中,這美鑽昭顯的只是帝俄的權力。
三千多年前,某日印度中部高原,一名達羅毗荼男子無意間於田裡發現了一顆閃耀奇異光芒的小圓石,他拾起了小圓石,供奉予僧侶;從此人類的歷史,展開了一連串迷惑的鑽石旅程;而且百萬人因此為它身亡。
「王佳芝」只是其中之一。
(本文發表於蘋果日報《我的陳文茜》,2007年10月20日

Friday, October 12, 2007

2007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多麗斯‧萊辛相關新聞報導

中國時報 2007.10.12  最新科幻小說《裂隙》 男人 是偶然出現的物種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101200090,00.html
中國時報 2007.10.12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萊辛風格多變 寫作生命力旺盛
http://news.chinatimes.com/2007Cti/2007Cti-News/2007Cti-News-Content/0,4521,110501+112007101200091,00.html
聯合報 2007/10/12 女作家多麗斯‧萊辛 摘諾貝爾桂冠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86750
聯合報 2007/10/12 文學獎》掙脫桎梏 萊辛寫貓像野獸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4050513.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文學獎》萊辛關注女性議題 直追吳爾芙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4050522.shtml
中央社 2007/10/12 文學獎》得主萊辛 多部著作中譯出版
http://udn.com/NEWS/WORLD/WORS2/4050120.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多麗斯.萊辛贏得諾貝爾文學獎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603.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真正的實至名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595.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活力洋溢的行動派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597.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凸顯諾獎的時空錯亂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599.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諾貝爾文學獎的「高壽之吻」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602.shtml
聯合報 2007/10/12 一封未投郵的情書
http://udn.com/NEWS/READING/REA2/4050593.shtml
自由時報 2007/10/12 英女作家萊辛 摘諾貝爾桂冠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2/today-int6.htm
自由時報 2007/10/12 女性主義表率 批判女性主義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2/today-int7.htm
自由時報 2007/10/12 文學獎最高齡得主 關心年輕世代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7/new/oct/12/today-int8.htm
蘋果日報 2007/10/12 諾貝爾文學獎揭曉 英女作家摘桂冠 87歲高齡獲獎 興奮:簡直是同花順
http://1-apple.com.tw/apple/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Sec_ID=5&ShowDate=20071012&NewsType=twapple&Loc=TP&Art_ID=3894621
法新社 10/11/07 集五十年創作成果萊辛獲諾貝爾文學獎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1/19/m6gu.html
東森 10/12/07 2007諾貝爾/英女作家萊辛獲文學獎 史上最高齡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1/17/m6kb.html
民視 10/12/07 諾貝爾文學獎 英女作家萊辛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71012/11/m6iw.html
中華日報 2007/10/12 英作家黎辛獲諾貝爾文學獎
http://news01.cdns.com.tw/20071012/news/jdxw/096000002007101119303240.htm

Thursday, October 11, 2007

好玩的迴轉壽司小遊戲

愛吃壽司的我,遇到這個小遊戲怎能錯過呢?推薦給大家玩玩唷!手腦並用,超刺激又好玩!

出菜太慢會讓顧客不高興,一會兒壽司食材缺料要叫貨,手忙腳亂之餘,也會包錯壽司,出來一坨屎,客人走了要趕緊收盤子,以迎接下一位客人……常常顧此失彼,不是客人流失,就是得到不滿意評比。但成功達到目標,賺到遊戲訂下的營收金額,卻又很有成就感。 哈!

Come and join me!!

玩遊戲請按此連結


Tuesday, October 09, 2007

Timing is everything

時間對了、感覺不對,一事無成。
感覺對了,時間晚了,一事無成。
一事無成,一事無成,一事無成。
掰掰,我的X。
蝴蝶迷失在天光裡,
沒有細雨,沒有微風,沒有蜜香。
掰掰,我的X。
原來故事的結局一開始就知道了。
吞雲吐霧中,衣香鬢影裡,是他。
是他?
是他!
還是他。
原不該有雲霧,
也不該有1763的如影隨形,
竟可笑。
rose
莊生曉夢迷蝴蝶,
蝶醒雙城覓影蹤,
一東一西終有譜,
瓜熟蒂落始知衷。
rose
歸去,
默默。
一如來時,
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