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September 28, 2007

關於《色│戒》二

兩篇龍應台寫的文章,很值得一看。在中時新聞資料庫裡找的。最後,補充一篇成英姝的〈《色‧戒》的感傷色慾〉,以及梁良的〈李安憑什麼再擒「金獅」?〉
中國時報 E7/人間副刊 2007/09/17
側記「色戒」 貪看湖上清風文/龍應台
  在那樣的時代裡,你對所謂「忠奸」難道不該留一點人性的空隙嗎,不管是易先生還是丁先生,是張愛玲還是胡蘭成?
  電影的瞬間大眾魅力真的不是文學的慢火細燉可以比的。張愛玲的「色戒」是一篇比較少人知道的短篇;如果不知史實背景,小說本身的隱晦粗描筆法更讓一般的讀者難以入門。李安的電影,卻像一顆來勢洶洶的大火球從天而落,邊落還邊星火四濺,嗤嗤作響,效果是,人人都在談「色戒」,涼涼的小說也被人手人嘴磨蹭得熱了。
  小說裡的漢奸大壞蛋易先生,因為在小說裡被處理得不夠「壞」,當年「色戒」發表時還被評論家批判,覺得張愛玲是非不明、忠奸不分。當時讀了「域外人」對張愛玲的批評,我忍不住大笑。胡蘭成不 早就說過張愛玲的人格特質了嗎?在「民國女子」裡,他這麼看二十三歲的她:「愛玲種種使我不習慣。她從來不悲天憫人,不同情誰,慈悲佈施她全無,她的世界裏是沒有一個誇張的,亦沒有一個委屈的 。她非常自私,臨事心狠手辣。」又說,「愛玲對好人好東西非常苛刻,而對小人與普通的東西,亦不過是這點嚴格,她這真是平等。」
  而且,張愛玲文學作品裡頭最讓人震撼、最深刻的部分,不正是她 那極為特殊、極為罕見的「不悲天憫人」的酷眼。
  如果張愛玲有一般人的「忠奸意識」,她大概也不會在二十三歲時,嫁給了赫赫有名的「漢奸文人」胡蘭成啊。
  易先生在小說裡不夠「壞」,除了張愛玲本身的認知價值和性格,除了她和胡蘭成的極深刻、極纏綿的愛情之外,我看見一個很少被人 提及的角度,那就是,小說和電影之外,民國史裡頭的「易先生」,其實也不見得是個多「壞」的「壞人」。
  易先生的「原型」丁默邨,一九○三年出生,因為陳立夫的舉薦而做了調查統計局第三處的處長,第三處後來撤銷,他就加入了汪 精衛的政府,歷任要職。中日戰爭結束前夕,他是「偽浙江省省長」。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丁默邨被槍斃,罪名是「通謀敵國,圖謀反抗本國」,判決書裡列出好多罪狀,包括「主使戕害軍統局地下工作人員及前江蘇高二法院庭長郁華、與參加中統局工作之鄭蘋如……」
  這樣的一個「漢奸」履歷,他的死刑不是理所當然嗎?
  不這麼簡單。
  我在德國的雪夜裡翻讀南京市檔案館所保存成書的審訊漢奸筆錄、判決書、種種做為證據的信件、電報、便條等等,慢慢地看出一個故事的輪廓。塵封的史料所透露的真實人生如此曲折,幾乎有血肉模糊 之感,其幽微傷痛諷刺殘酷完全不需要假借文學家之手。
  在鄭蘋如因為刺殺丁默邨未遂而被祕密槍決之後一年,一九四一年,時任國民政府教育部長的陳立夫和丁默邨祕密取得了聯繫,對這位當年被他提拔過、如今為汪偽政權特務頭子的後輩「曉以大義」,指示他應該設法「脫離偽區」,如果不能「脫離偽區」,就當「伺機立功,協力抗戰」。
陳立夫「策反」成功,往後的幾年,丁默邨表面上是傀儡政府的交通部長、福利部長,私底下,他為戴笠的軍統局架設電台、供給情報,與周佛海合作企圖暗殺當時的特務首腦之一李士群,並且配合戴笠的指示不斷營救被捕的重慶地下工作人員。
  這些被營救的情報人員,在審判庭上,也都具函作證,丁默邨和重慶政府的合作是毫無疑義的。而在日本戰敗以後,局勢混亂,重慶政府為了防止共產黨趁機坐大以及新軍閥崛起,又適時而有效地運用了丁默邨這個棋子。他被國府任命為「浙江省軍委員」,這一回,「浙江」前面沒有「偽」字了。
  我讀到戴笠給「默邨吾兄」的手書,戴氏要求丁默邨在混亂危險中「切實掌握所部,維持地方治安,嚴防奸匪擾亂,使中央 部隊能安全接收。」而丁默邨也確實一一執行了重慶的指令。在中央部隊進入浙江之前,「奸匪」已經佔有浙西半片,是在丁默邨進行「剿匪」之後,中央部隊才穩穩地接收了浙江。
  夜半讀史,我揉揉眼睛,困惑不已。
  那麼這丁默邨等於是國民政府招降成功的一名降將,這名降將不曾回到「漢軍」中來披麾上陣,但他留在「曹營」暗中接應,做蘋 果裡的一條蟲,等於是國民政府植在敵營的間諜,其處境何等危險,其功勞何等重要。在戰爭中,隱藏的間諜所發揮的作用絕對不小於沙場浴血的戰士,不是嗎?
  當重慶政府需要丁默邨的協助時,陳立夫和戴笠都曾對他提出保證:陳立夫應允丁可以「戴罪立功,應先有事實表現,然後代為轉呈委座,予以自首或自新」。戴笠則說得更明確:「弟可負責呈請委座予以保障也。」
  好啦,那麼為什麼國民政府在勝利後就殺對它有功的「降將」和「間諜」呢?尤其在早已給予不殺的具體保證之後?問題出在「委座」──蔣介石嗎?
  正在困惑時,陳立夫的回憶錄出版了。於是飛電請求朋友「火速寄《陳立夫回憶錄》來看」。一週後書寄到,郵差從雪地裡走來,鬍子 上還黏著白花花的細雪。我從他手中接過書,一把拆了包裝,幾乎就在那微微的飄雪中讀了起來。
  我竟然找到了答案。
  《陳立夫回憶錄》第232頁(L1):
  丁默邨本來可以不死的,但有一天他生病,在獄中保出去看醫生,從南京拘留所出來,順便遊覽玄武湖……這個消息被蔣委員長看 到以後,蔣委員長很生氣的說:「生病怎還能遊玄武湖呢?應予槍斃!」
  丁默邨就被槍斃了。只因為他從獄中出來,貪看一點湖上清風,被一小報記者認出來,寫上了報。
  啊,我不禁掩卷嘆息。難怪丁默邨的死刑判決書讀起來那麼的強詞奪理,對丁默邨所提出來為自己生命做辯護的種種白紙黑字的有力證據完全漠視。原來,判他死刑的,根本不是一個真正的法院,也不是一部真正的法。
  在那樣的時代裡,你對所謂「忠奸」難道不該留一點人性的空隙嗎,不管是易先生還是丁先生,是張愛玲還是胡蘭成? (本文與最新一期「亞洲週刊」同步刊出)
中國時報 A3/焦點新聞 2007/09/25
如此濃烈的「色」,如此肅殺的「戒」
文/龍應台
「所有的尺寸都是真的,包括三輪車的牌照和牌照上面的號碼。」李安說。
  我問的是,「色戒」裡老上海街景是如何拍出來的。他說,他的研究團隊下了很深的工夫,而上海製片廠也大手筆地重現了上海老街。
搶救一段灰飛煙滅的歷史
  「建築材料呢?」「也是真的。」
  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但是再追一句:「可是,街上兩排法國梧桐是真的嗎?」
  「一棵一棵種下去的。」李安說。
  他提醒我,第二次再看時,注意看易先生辦公室裡那張桌子。民國時代的桌子,他找了很久,因為大陸已經沒有這樣的東西。桌上所有 的文具,包括一只杯子,都費了很大的工夫尋找。
  「你有沒有注意到易先生辦公桌後側有一個很大的雕像?」
  啊?沒有。
  「是鍾馗。搞特務的都會放個鍾馗在辦公室裡。」
  李安並非只是在忠實於張愛玲的原著,他是在設法忠實於一段灰飛 煙滅的歷史。易先生進出的門禁森嚴的後巷,還真的就是當年七十六號特務頭子之一李士群的住宅後巷。
  香港又怎麼拍的?香港的老街根本拆光了,大學生坐電車那些看起來像中環德輔道的鏡頭,怎麼來的?
  「那是檳城和怡保。那裡的街屋和老香港一樣,但是保留得很完整,只是馬來西亞的屋頂是斜的,所以要作些電腦處理。」
戲裡戲外 人生層層交織
  「那電車怎麼來的?」
  「特別做的,真的電車。」
  學生演戲的部分,是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裡頭拍的。一九一○年代的建築,立在山頭,仍舊風姿綽約。拍學生演戲的那一段,李安覺得全身起雞皮疙瘩,因為影片裡的一切,都是他自己在台北國立藝專第一次演話劇時所經歷的:大學禮堂的舞台,純真年輕的學生,從演戲裡 頭發揮自己又找到自己的奇異經驗,演完以後大夥興奮地去吃宵夜,空空的街上下著小雨……
  李安在敘述,我看著他的眼睛,很大的眼睛,溫煦、誠懇,但是很深刻。這裡有好幾層的人生和故事交叉重疊了:二十歲的李安和二十歲的王佳芝、鄺裕民,過去的年輕演員李安和現在的年輕演員湯唯。從前和此刻,戲裡和戲外,劇本和人生,層層交織。
  在尋找易先生的辦公桌時,浮現在李安腦裡的是「小時候爸爸會用的那種桌子。」「色戒」在尋找的,是爸爸的時代會看的電影,會哼的歌,會穿的衣服,會擺在書架上的書,還有民國的口音。一口京腔普通話的湯唯得上課改學南方的國語。梁朝偉、王力宏、湯唯上了三 個月的課,要讀「未央歌」、「藍與黑」,要看尤敏主演的「星星月亮太陽」,要聽當時的流行音樂,要讀戴笠和胡蘭成的傳記和作品,要熟悉張愛玲作品裡的每一個字,要進入一個有縱深的、完整的歷史 情境。
現在若不拍就會永遠沉沒
  很深地「浸泡」在那個歷史情境裡,李安說,拍到後來,幾乎有點被「附身」的感覺。「是張愛玲的作品找我,不是我找它。這段歷史,就是要被留下來。」
  「可是他們這個年齡的人距離那個時代,太遙遠了。」似乎說得口都乾了,他喝了一口茶,繼續,「我們這一代還知道一點點,我們這一代不拍這電影,將來,就永遠不可能了。」
  我看著李安。這是香港中環的四季酒店,接近晚上十一點,我突然發現了「色戒」是什麼。
  它是李安個人的「搶救歷史」行動。也許是張愛玲小說裡人性的矛盾吸引了他,也許是張愛玲離經叛道的價值觀觸動了他,也許是小說 的電影筆法啟發了他,但是,真正拍起來,卻是一個非常個人的理由,使得他以「人類學家」的求證精神和「歷史學家」的精準態度去「 落實」張愛玲的小說,把四○年代的民國史──包括它的精神面貌和物質生活,像拍紀錄片一樣寫實地紀錄下來。他非常自覺,這段民國史,在香港只是看不見的邊緣,在大陸早已湮沒沉埋,在台灣,逐漸被去除、被遺忘,被拋棄,如果他不做,這一段就可能永遠地沉沒。 他在搶救一段他自己是其中一部分的式微的歷史。
把張愛玲褪色的膠捲還原
  「話劇團的部分在港大陸佑堂拍,你知道陸佑是什麼人嗎?」
  他搖頭。
  「你記得民國五十三年,有架飛機因為劫機在台中附近掉下來,死了五六十個人,很多電影圈的重要人物,裡面有個人叫陸運濤?」
  「當然知道,」李安說,「他是電懋電影的創立人,『星星月亮太 陽』就是他的。他那時先來花蓮,還有雷震跟趙雷,我那時九歲,還 跟他們一起照相,印象很深刻。」
  「陸佑,就是陸運濤的父親。」
  啊…他不說話了,可是我們可能都在想一樣的事情:歷史的許多蛛絲馬跡,看似互不相關,卻會在你毫無準備的時候驀然浮現,彷彿它找到了你。張愛玲在一九三九年拎著一支大皮箱來到港大校園,許地 山是她的系主任。戰火開打時,她在陸佑堂的臨時醫院裡作學生看護 ,外表清純的女學生心裡深藏著一個人性X光照相機,喀擦喀擦拍下人世的荒蕪。二十幾歲的港大女生張愛玲,是否料到七十年後在陸佑堂,有個李安試圖把她褪色的膠捲還原?
  床戲演得那樣真實,那樣徹底,使我對兩位演員肅然起敬,但是, 如果不是演員對導演有極度的信任,這樣沒有保留的演出是做不到的 。李安是如何說服演員在這部電影裡,激烈而直接的性,是必要的呢?
  我相信它的必要。
  張愛玲的這篇「不好看」的小說,之所以驚世駭俗,主要是因為小說中違反世俗的黑白不分、忠奸不明的價值觀。一般的作者去處理女特工和漢奸的故事,難免要寫女特工的壯烈和漢奸的可惡。張愛玲的女特工卻因為私情而害了國事,張愛玲的漢奸,也不那麼明白地可惡 ,長得「蒼白清秀」,最貼近的描述,透露的倒有幾分可憐:「此刻 的微笑也絲毫不帶諷刺性,不過有點悲哀。他的側影迎著台燈,目光下視,睫毛像米色的蛾翅,歇落在瘦瘦的面頰上,在她看來是一种溫柔憐惜的神氣。」
獵人與獵物 角色很弔詭
  更「嚴重」的是,女特工之所以動情,那情卻也不是一般浪漫小說裡的純純的愛,而是,性愛。「事實是,每次跟老易在一起都像洗了個熱水澡,把積鬱都沖掉了,因為一切都有了個目的。」征服一個男人通過他的胃,「到女人心裡的路通過陰道。」如果王佳芝背叛了她的同志,是由於她純純的愛,她還可能被世俗諒解甚至美化,但是,她卻是因為性的享受,而產生情,而背叛大義,這,才是真正的離經叛道,才是小說真正的強大張力所在。「她最後對他的感情強烈到是 什麼感情都不相干了,只是有感情。他們是原始的獵人與獵物的關係,虎與倀的關係,最終極的佔有。」就權力的掌控而言,易先生是「獵人」,王佳芝是「獵物」;就肉體的釋放而言,王佳芝可能是「獵人」,易先生是「獵物」。
  因為有如此濃烈的「色」,才會有危險而肅殺的「戒」。易先生把一枚「戒指」圈在王佳芝的手指上,究竟是易先生施「戒」於王,還 是王是易先生的「戒」,恐怕是一個辯證關係、互為連環。「虎」和 「倀」是什麼關係?「倀」和「娼」又是什麼關係?在小說裡,性寫 得隱晦,但是張愛玲彷彿給李安寫了導演指示;「到女人心裡的路通 過陰道」,是一個寫在劇本旁邊的導演指示。導演完全看見了性愛在 這齣戲裡關鍵的地位,所有的戲劇矛盾和緊張,其實都源自這裡。
性愛精準拿捏 張力瀕斷裂
  李安對性愛的拿捏,非常精準。頭一場床戲的暴虐或可被批評為缺乏創意,因為專家會指出,這種性的暴虐在納粹電影裡常會出現,用來凸顯「權勢就是春藥」的主題。但是在其後的床戲中,兩人身體之極盡纏繞交揉而神情之極盡控制緊繃,充分呈現了兩人對自己、對命運的態度:易先生對戰事早有壞的預感,知道自己前途堪虞。王佳芝更是走在火燙的刀山上,命提在手裡。兩人的表情,有絕望的神色,性愛,是亡命之徒的唯一救贖也是最後一搏;加上一張床外面的世界是狼犬和手槍,暗殺和刑求,陰雨綿綿,「色」與「戒」在這裡做最尖銳的抵觸對峙,李安把戲劇的張力拉到接近斷裂邊緣。
  張愛玲曾經深愛胡蘭成,胡蘭成曾經傷害張愛玲。張愛玲對於「漢奸」胡蘭成,有多麼深的愛和恨?不敢說,但是在「色戒」裡,王佳 芝身上有那麼多張愛玲的影子,而易先生身上又無法不令人聯想胡蘭成。
  「色戒」會讓張愛玲塗塗寫寫三十年,最後寫出來,又是一個藏的比露的多得多的東西,太多的欲言又止,太多的語焉不詳,太複雜的 情感,太曖昧的態度,從四十年代她剛出道就被指控為「漢奸文人」這段歷程來看,「色戒」可能真是隱藏著最多張愛玲內心情感糾纏的一篇作品。
深度掌鏡 窺見極致藝術
  「色戒」,表面上看起來似乎是寫鄭蘋如和丁默邨的故事,實際上,那幽微暗色的心理世界,那愛與恨、「獵人與獵物」、「虎與 倀」的關係、那「終極的佔有」,寫的哪裡是鄭蘋如和丁默邨呢?李安說,他讓梁朝偉揣摩易先生角色時,是讓他把丁默邨、李士群、胡蘭成、戴笠四個人的特質揉合在一起的。湯唯演的,是王佳芝和張愛玲的重疊。
  性愛可以演出這樣一個藝術的深度,Bravo,李安。
◎注:丁默邨,又名丁默村。龍應台原文皆書為(村)。

Thursday, September 27, 2007

關於《色│戒》一

無法自拔,陷入無限的哀傷。想說不要再聽原聲帶了,但是依然不由自主地按下播放鍵……
p.s. 9/25看的電影。



淹沒(電影《色│戒》中文版主題曲)

作曲:Alexandre Desplat
填詞:周禮茂
演唱:張學友

特別黑夜裡 雨點下得很密
悶透的屋裡 燈光疑似窗前雨滴
四處逃避

心底的日記 混合短促氣息
回憶前後在牆壁響起 耳邊累積
無能為力

前事不斷爬進來
早知道是場禍災
以為可以躲開
這意外意料之外
是天意 上天的安排

該走的時候 感覺背後 濕透
冷已開始蔓延在游走
湧上眉梢 淹沒心頭

記憶不斷闖進來
一切變得明白
曾經擁有的愛
比我更需要存在
比我更需要存在

化開 不要徘徊
愛就愛 只是一場災
深如海 深如海 如海
深如海 深如海 如海
深如海 深如海 如海

Wednesday, September 19, 2007

11月3日《HERO》 電影版全台上映

還記得那個有點無厘頭、又搞笑的東京地方檢察廳檢察官久利生公平嗎?有別於前陣子《華麗一族》裡有理想抱負、最後卻黯然自殘的萬俵鐵平,木村拓哉的演技即將在電影版《HERO》中大顯身手。

本片台灣上映日期預訂是11月3日!

日本當地,9月8日已經上映,目前正於全國各地470家戲院上映中,期許打破日本電影自2003年《大搜查線2》創下173億日圓(約台幣48億2千萬元)的歷年最高票房收益紀錄。

網友 Vicky 超完美介紹請連結這裡

《HERO》電影版預告片

Saturday, September 15, 2007

今年的夏季困擾——手部泡疹(大拇指)

症狀已經反覆出現三、四遍了,看病的時候皮膚科醫生就說過,無法根治。但是,之前我都沒有這樣過,所以心裡覺得很沮喪。看那大拇指的皮一次又一次剝落,從來也不會癢,可就是讓人無法「釋懷」,裝作完全沒事一般。

嗚~~

有一說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例如:一段時間任務太忙、心情緊張、工作太勞累、休息不夠、睡眠不足、壓力過大……

只好調整作息,看看能否恢復了。藥又擦不好,吃口服藥又怕累積抗生素。總之,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汗泡疹
汗泡疹是發生於手部或足部的濕疹性變化(過敏性皮膚炎變化),發生時病人的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常有劇癢,並可見許多細小的、散布性或集簇的水泡,有的水泡是呈現淡紅色丘疹狀。
這些水泡有的在數小時內急速發生,而大多是在數天中陸續增加,有時集簇的水泡會合成大的水泡,而使病人無法使用手做事或腳走路。

這些水泡有時會併發細菌性感染,而有化膿反應。這些急性期水泡經過治療後會很快緩解,但仍會復發。通常水泡不會破裂,會自然吸收而乾凅,一兩週後水泡會剝離成類圓型的乾皮屑輪,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的現象而有疼痛感,然後會恢復呈正常皮膚。

此病好發在青年男女及中年早期( 20 至 40歲),大部分病人會合併有手部及腳部易發汗的現象(多汗症),雖然如此,但是此病並非由汗管阻塞或汗管膨大成水泡而來。此病常有季節性的發作,有的病人會每年夏季或季節交替時都發作,每次持續 3 至 4 週,有的病人則變成慢性持久存在。部分病人和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有關,或是鎳過敏,或其他過敏原過敏。避免這些過敏原雖可以改善症狀,卻不能完全根除。有的病人則在情緒壓力之下會使此病惡化。由於此病必須與其他原因之手部溼疹及皮癬菌感染作鑑別,病人常會自誤以為是香港腳,自行擦藥常不能對症下藥,不但延誤病情且容易有併發症產生。所以最好能給皮膚科專科醫師作正確的診斷並得到合適的建議及治療。

◎資料來源:藝群皮膚科診所 e-chyun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補充參考:英爵聯合診所暨醫學美容中心

Wednesday, September 12, 2007

出版業刮奢靡之風 圖書成不法奸商的灌水豬肉?

http://www.gscn.com.cn 2007-9-12 15:25:57 字体: 【  】 [添加到收藏夹]

  书业刮起奢靡之风
  在很多年以后,学者丁东面对自家书房里那两个挤得满满当当的纯白色书架,也许依然会想起曾经的尴尬。
  左侧的书架上,放的多是他几十年来陆续购买的旧书,清一色的32开本,入目素雅,分门别类地排列,如同仪仗队般整齐划一;而右侧的书架,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个“乱纷纷”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插着近三四年他购置的新书,书本大小不一,装帧也五颜六色。
  书的摆放,究竟是按照类别,还是按照大小?丁东在美观或实用的选择题上大伤脑筋。而遭遇这份尴尬的读书人,恐怕并非他一人。
  近年来,中国出版市场上的图书开本,差异越来越大,从之前通用的32开,衍生出了大32开,甚至更大的国际32开。不少出版社还打出“与国际接轨”的口号,用上了杂志大小的16开本。
  图书的大小差异只是变化之一。如今,图书的封面已从数年前占据主流的铜版纸覆膜,衍生出了种种花样——烫金、烫银、烫膜、压纹……一些图书还采用皮革、金属等异型材料,甚至出现了号称含99。9%黄金封面、标价1。96万元的《孙子兵法》。
  在装帧日渐奢华的同时,许多图书的内容却日益简陋。翻开诸多大开本图书,其中文字往往只有数万字。放大字体,增加行距,再配上环衬、夹页、扉页,外加书腰、书签、书目、记事本等许多“附件”,便稀稀疏疏地撑成一本厚书。还有不少书,配上数百幅精美插图,却与文字内容毫无关系。
  “看到这些书,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不法奸商的灌水猪肉。”丁东说,“图书用包装而不是用文字吸引读者,我觉得真是这个年代的悲哀。”
  今年8月初,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外国文学出版委员会发出一份《关于慎用大开本,少用薄膜书封的倡议书》,呼吁出版界同行们“应刹住图书装帧的奢靡之风”。这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丁东的判断。
  出版界的困扰
  作为图书市场生产环节中的一员,北京天则书店的图书编辑王立,经常遇到图书装帧样式上的困扰。
  她多次与出版社的销售人员发生矛盾。王立比较喜欢朴素淡雅的设计,可对方要求她在封面包装上采取各种花哨的工艺,并采用各种特种纸张,“即使成本增加,只要提高价格,我们的利润率会更高”。对方说。
  “可我不想涨价,我卖的是知识,不是花样,我不想让我的读者们为了同样的东西多花钱。”但她也表示能够理解对方,“一年25万种新书,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市场。一本书的包装,要3秒钟就抓住读者眼睛。”
  的确,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图书营销人员的话语权日益扩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编告诉记者,在他供职的出版社,营销部门对图书装帧有一票否决权。他眼中再好的设计,只要营销部门不中意,就得重新修改,甚至被“枪毙”重来。
  “图书的首要功能应该是传递知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但这个理论现在异化了。”他叹口气,说,“在很多人眼里,卖钱才是硬道理。”
  这种“异化”的表现还有许多。数年前,丁东曾在书店看到一本国内某位知名女性的个人传记。这本仅有5万字的图书,换到上世纪80年代,“顶多也就是一小册子”。然而,在出版方的包装下,行距拉开,缩小版心,字体放大,留些空白,再配上近两百幅图,却成了一本近300页,大32开,售价近30元的厚书。
  几年来,丁东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泛滥,无论什么性质的图书,无论是否确实需要图片,都要凑上百来幅图。
  “可现在不是说进入‘读图时代’了吗?”有人这样问道,“很多读者就喜欢看字少图多的书,比较轻松。”
  “‘读图时代’并不意味着‘图片时代’。”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冯克力这么回答。冯克力被誉为中国“读图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十多年来,他编辑出版的《老照片》一书长盛不衰,已出版了57期,极受读者欢迎。
  “图片的意味,有时是文字不能传达的,这样的书理当会受到读者欢迎。”冯克力说,“然而现在一些豪华包装的书,选择的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图片,多次翻拍扫描,图像已经不清晰,有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这明摆着是在向读者骗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业人士还告诉记者,以正常的32开本书为例,以前通常选用5号字,一页在700字左右,而现在,一些出版社通过放大字号、扩大字距,一页不到400字,把书“硬生生”地撑厚。
  “数年前,一本近20万字的书,书脊才可能厚到可以印上书名、出版单位等信息。”他嘿嘿一笑,“现在五六万字的书都能做到了。
  丁东也用他书架上的书,向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两本关于鲁迅研究的书,由同一家出版社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出版,厚度均为2厘米左右。2000年出版的那本,共480页,定价为26元,而2005年出版的书,由于使用了某种新式轻型纸,仅有320页,定价却为48元。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常用的一套英语教材,名为《精萃英语》,小32开,一套4册,售价共两元,携带阅读均十分方便。如今,却有出版社把它改成了16开的中英文对照本,一套4本,每本50多元。
  “实际上,这些年的印刷费用和纸张费用涨价并不明显,但书(涨价)却十分明显。”丁东说,“前几年,主流图书的定价是20多元,现在涨到30多元。你看吧,用不了几年,肯定会涨到40多元。”
  冯克力也告诉记者,在出版了《老照片》系列图书后,尽管市场十分叫好,但由于每本定价仅为8元5角,许多书店就说“利润少”,不愿意经销。直到出了合订本,将5本书合在一起,定价40多元,书店才愿意卖。
  “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成本损害了读者的利益,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出版业。”于是,尽管也深受其害,但在翻看街边那些用薄纸和简单装饰印刷出来的盗版书后,丁东甚至对盗版书商产生了“某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盗版人人喊打,可我们的出版商,什么时候能有他们的节约意识?”
  怀念80年代
  在丁东的解读中,这种图书“过度包装”的奢靡之风,是某些刚性机械管理政策副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这些年,出版社一方面要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又对内容的把握如履薄冰。出于慎重考虑,他们不敢接受具有文化原创性的书稿,只好在形式上动脑筋,变花样了。”其结果,在他看来,“出版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可以延续的精神脉系,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他不由得怀念起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环境。当时,丁东揣着《顾准日记》书稿,通过一个朋友的关系,找到了经济日报出版社的总编辑初志英。在那个年代,出版顾准的书无疑冒着极大风险,但初志英当即拍板,给此书开了绿灯。如今,顾准已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丁东回忆,在那个年代,像初志英这样“有见识,有担当”的出版社一把手,比比皆是。如今,却是“死一个少一个,退一个少一个”。
  他认为,近年来出版界最后一次明显博弈,是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此后,便“悄无声息”。
  这样的情形下,有时会呈现出某种怪诞。据说,一本在书商手中积压了数万册、滞销多年的长篇小说,由于某地的官员对其进行了批评,一时间竟洛阳纸贵,销售一空。
  在王立的感受里,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确实成了当下出版界的一种风气。她对此深恶痛绝,“现在时兴什么书,就弄一系列选题,再配些图片,外包装弄得花哨一点,宣传上舍得花钱狂轰滥炸一通,效果肯定也差不到哪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图书编辑也告诉记者,每逢举办书市和图书博览会,领导就会安排她前往参观,分析订货量最大的书的品种,再学习一些奇异包装,尤其是一些畅销书的另类怪招,回来就盲目模仿,出上一批类似的书。
  曾有一个朋友和王立聊天,问王立为什么不愿意跟随“潮流”,“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慢吞吞的年代了。作为出版方,你得先做出一批市场认可的、卖得好的书,才有资格谈出版的理想吧?”
  朋友的相劝,让王立觉得有些“无言以对”。“希望读者购买,还是希望读者阅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出版理念。后者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也在坚持,可还差得很远。”她说。
  “可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这样的出版行为,已经败坏了读者的胃口。他们失去了判断能力,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丁东显得更加悲观。
  读者会帮助市场成熟起来
  过去并非一切都美好。在冯克力的记忆中,倒回20年前,中国大陆的图书包装,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国际书展上,他带去的图书,夹杂在欧美、港台的图书中,显得十分寒酸,也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在图书装帧方面,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完了人家几十年走的路。”冯克力感叹。
  “这种过度包装,应该还是在市场激烈竞争下不可避免的产物吧。”冯克力显然不像丁东那么悲观。在他眼中,现在的读者,其阅读目的已远非过去那么单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有些读者的阅读是为了求知,有些读者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甚至,有些读者买书就是为了装饰。
  “需要是很广泛的,求知和提高修养,只是其中一种比较精英的方式,不能强求所有读者都一致,也不能简单地用计划经济年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冯克力说,“难道,我们还要开历史倒车吗?”
  近期,冯克力出版了一系列老照片画册,用了极为高档的铜版纸和先进的工艺,因为“用这种方式来传递历史照片,能更加完整”。尽管这些书价格不菲,通常的售价都在60元人民币以上,但市场回馈的信息还是让他感到乐观。其中一本售价68元的图册,已经连续五周登上北京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一个月的销量大概在70本左右。
  “我相信,读者们会逐渐形成理性的判断,他们也会帮助这个市场逐渐成熟起来。”冯克力说,“所以,如果‘过度包装’不能被读者接受,它总归是要被淘汰的。就让市场来检验吧,这既残酷又公平,但,也需要时间。”
  而王立碰到的一件事,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冯克力的判断。上周,她和几个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去一家平面设计公司聊天。在封面设计师的桌面上,放着一本上世纪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围城》,藏青色的封面,用毛笔小楷写的“围城”两字,在一堆眼花缭乱的封面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于是,同去的几个编辑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商量,在即将出版的几本书中,也要采取类似的简约理念。
  “宁静而有分量,高贵而稳重……”王立连着用了几个形容词,“虽然什么工艺都没有用,但20多年过去了,那种气质却依旧在那里。”(林天宏)

Monday, September 10, 2007

今天是我生日


2000年的今天,奇異筆同學送我一個親手縫製的人形娃娃,我一直把它掛在書桌前的檯燈上。

今天我特別想念她,在我生日的時候,在我又長了一歲的時候。

覺得時光流逝飛快,我的心底緊張了起來。在我猶豫邁向人生另一階段的時候。

有些事情是不能等待的,尤其是人,尤其是夢想。

我還有夢嗎?

它們都蹉跎了吧……

大陸江南行歸來後……

8月23~27日,本年度第二次公司旅遊,行程是蘇杭及上海的小江南之旅。

回台後,先處理編務,再處理家務。最近終於有時間可以好好寫一點旅行記事,不過,這次拜大容量的SD卡之故,拍起照來肆無忌憚,結果五天下來,足足拍了1035張照片,光是上傳網路相簿就花了好些天分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