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February 24, 2008

無力招架的社會過敏症

報載國內外已有許多研究顯示,不和諧的婚姻關係對健康有很多害處,包括引起高血壓、憂鬱症、對抗心臟病與心臟衰竭的能力減弱。

研究報告指出:「失去另一半可能對身心有不利的影響,但是另一半健在未必就有益健康。有問題的婚姻本身就是壓力的一大來源。」

* * *

「突然間,妳只看到地上到處都是濕紙巾,他緊抓著遙控器不放,拿著一根叉子搔背。最後妳終於要面對這個不會改變的事實:對於一個只會將一捲新的衛生紙放在架子上而不裝上去的男人,妳實在無法與他深情擁吻。」

從這段怨言可以看出,說話者已經出現所謂的「社會過敏」(social allergy),對伴侶的生活習慣產生強烈反感。這些習慣就像生理的過敏原,初次接觸時沒有什麼反應,但是隨著接觸次數增加,過敏症狀日益嚴重。隨著一對戀人相處時間越來越長,彼此瞭解越來越透徹,社會過敏的症狀往往就會出現。這時情人眼裡出西施的感染力量逐漸消褪,社會過敏的惱人特質也逐漸放大。

一項針對美國大學生的研究顯示,女性的社會過敏大部分來自男友粗率或不體貼的行為,例如前述的放衛生紙習慣。另一方面,男性多半難以忍受女友的自我中心或頤指氣使。社會過敏因為反覆接觸過敏原而惡化,一位女性剛與男友交往兩個月時,對他的粗野行為可能不以為意,然而一年後卻可能忍無可忍。這種過度敏感一旦引發憤怒與焦慮,可能就會導致嚴重後果:伴侶中的一方愈是反應激烈,兩人愈有可能分道揚鑣。

心理分析研究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渴望得到「完美」伴侶,符合我們的每一項期望,對我們的需求感同身受並加以滿足;然而這種原始幻想不可能實現。其實任何愛人或伴侶都不可能盡善盡美,完全滿足我們源自童年的未滿足需求;我們唯有體認到這一點,才能夠以更為全面和實際的觀點來看待伴侶,而不是繼續透過自身的心願與投射來看待對方。

神經科學家補充說,驅策我們願望和行動的神經系統有七個,依附、關懷與性愛只是其中三者,另外兩個是探索(exploration,包括學習世間各種事物)與社會鍵(social bonding)。對於這些基本的神經驅動力,每個人各有一套輕重緩急的取捨,有些人活著是為了四處探索,有些人一心想結交朋友。然而進入愛情領域之後,依附、關懷與性愛通常是排行榜的前三名,只是先後次序會有變化。

研究婚姻情緒問題的先驅約翰‧高特曼(John Gottman)認為,觀察一對伴侶能夠滿足對方主要神經系統需求的程度,可以預測這段姻緣能不能百年好合。高特曼是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心理學家,也是研究婚姻成功或失敗因素的權威,他曾經設計一套方法,預測一對夫妻是否會在三年內仳離,準確率超過九○%。

近來高特曼進一步指出,如果伴侶之間某種重要的需求──例如性接觸或者關懷──無法得到回應,我們會一直處於不滿足的狀態,可能表現為隱隱約約的挫折感,也可能爆發出長期的怨恨。這些神經系統的需求找不到出路就會惡化變質,其徵兆就是婚姻關係面臨危機的早期警訊。

另一方面,恩愛廝守數十年的夫妻也會有明顯的徵象。長期水乳交融會在兩人的臉上留下印記,使他們愈來愈肖似對方,原因顯然是他們多年來經常表達相同的情緒,對臉部肌肉造成雕塑的效果。由於每一種情緒都會繃緊與放鬆特定的臉部肌肉,因此當一對伴侶相視而笑或者相視皺眉時,他們會強化相同的肌肉。這種效應逐漸塑造出臉部類似的隆起、皺摺與線條,使兩個人長得越來越像對方。

一項研究揭示了這項驚人的現象,請幾對夫妻提供兩組分別攝於結婚時和二十五年之後的照片,受試者觀看之後回答一個問題:哪一組照片中的丈夫與妻子比較相像?白頭偕老的夫妻不僅越來越像對方,而且相似程度愈高,對婚姻生活的感覺也更為幸福。

一對伴侶在日積月累之下,會以微妙的方式相互「塑造」對方,透過無數細微的互動,強化彼此都能接受的模式。有些學者認為,這種塑造作用會讓一個人逐漸趨近伴侶心目中的理想形象。這種追求理想愛情的潛移默化稱之為「米開朗基羅現象」(Michelangelo Phenomenon),會讓一對伴侶相互影響塑造。

觀察伴侶之間正向互動關係的分量多寡,時間可長可短,最有助於判定婚姻關係的良窳。有一項研究針對準備結婚的戀人,詳細分析他們發生爭執時候的互動模式。之後五年,這幾對伴侶每隔一段時間回到實驗室,進行後續評估。研究人員發現,他們在結婚前接受分析時呈現的互動模式,能夠準確預測後來幾年的關係發展。

可以想見的是,負面的互動關係不會是好兆頭。後來婚姻較多問題的伴侶,爭執對抗時的情緒對決往往較為激烈。伴侶的負面表現愈明顯,婚姻關係愈不穩定。最具殺傷力的就是憎惡或鄙夷的表情。鄙夷的負面特質遠超過批評,經常化身為不假修飾的侮辱,有如將對方視為次等人。伴侶流露出鄙夷,代表他認為對方不值得他發揮同理心,更不值得他愛。

如果伴侶原本有善體人意的同理心,對這種惡性的互動關係而言是雪上加霜。他們完全知道對方的痛苦所在,但是冷漠到不願意伸出援手。一位閱人無數的離婚律師說:「對伴侶毫不關心甚至不聞不問的冷漠心態,是婚姻中最惡劣的殘酷行徑之一。」

另一種模式同樣會造成傷害,一樁不滿導致另一樁,憤怒引發傷害與悲傷,挑釁(你怎麼能這樣說!)接踵而來,雙方互相打斷彼此說話。這類模式一旦出現,就可以預見當事人終將決裂,甚至不用等到結婚。大部分出現這種模式的伴侶,都在第一次分析之後的一年半內分手。

高特曼告訴我:「預測戀愛中的情侶能不能天長地久最重要的指標,就是兩人共享的正向感受。要預測一對夫妻,則是看兩人如何處理彼此的衝突。但如果婚姻已經維持很久,預測焦點又會回到夫妻共享的正向感受。」

當六十來歲的老夫老妻討論他們喜歡的事物,生理測量會顯示隨著對話進行,他們的興致會越來越高昂。然而換作是四十來歲的夫妻,生理共鳴就沒有那麼強烈。這或許能夠解釋為何六十來歲、婚姻美滿的夫妻,會比同樣美滿的中年夫妻更能夠公開表達對彼此的愛意。

高特曼藉由他對已婚夫妻的廣泛研究,設計出一套看似簡單的衡量方法:夫妻相親相愛與齟齬不合時刻的比例,是非常有效的預測指標。如果是前者是後者的五倍,正面時刻遠多於負面,顯示這對夫妻情緒交流健全,關係蓬勃發展,幾乎一定能夠白頭偕老。

高特曼的比例不僅能夠預測伴侶關係能夠維持多久,也有助於評估雙方的生理健康狀況。下一章我們將會討論到,人際關係本身就是一種環境,能夠關閉或啟動某些特定的基因。我們最親密的人際關係因此有了全新的意義,在無形的連結網絡作用之下,產生驚人的生物層面影響。(摘自《SQ──I-You共融的社會智能》一書)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