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August 18, 2008

【推】公益2.0:我的金主夢 @ 酪梨壽司的日記

這篇剛好又是一篇推文,原因是我覺得這個由104創業網與聯合勸募舉辦的活動很有意義,藉由科技的力量,以微型捐款的方式,幫助15個貧困家庭進行微型創業。活動的細節知名部落客酪梨壽司介紹得很詳細,就請有興趣的朋友自行參閱,至於是否付諸行動,就看個人的意願囉。

公益2.0:我的金主夢 @ 酪梨壽司的日記 ::PIXNET 痞客邦::

【推】一家沒店招的餐廳:陽春商號

低調得讓我十分心動,姊妹們找一天嘗鮮去,OK?

peray 的 blog二部曲首頁:陽春商號 - yam天空部落

陽春商號
台北市光復南路447之24號
電話:8786-0810
地圖連結

Sunday, August 10, 2008

我不在MSN上,就是在Plurk上!

自從微網誌出現,我的部落格文就少多了,現在乾脆只要上網就直接進入Twitter(推特),再登入Plurk(噗浪),連MSN都很久沒上線,完完全全迷上這種社交網路。

一瞬間飄過的念頭、想說的話,簡簡單單吐出一推、一噗,不必多想是否驚擾暱稱掛著「忙碌」的朋友,隨時隨地都來段囈語,管它成不成文,一點也沒有壓力。

我的朋友們,如果在MSN上沒看到我,那麼在Twitter、Plurk上,鐵定能發現我活潑多言的身影。

來吧!來吧!

Follow my twitter: 按此

Follow my plurk: 按此

Sunday, August 03, 2008

始終值得信賴的Lonely Planet

為什麼我們(Lonely Planet)的旅遊指南是世界上最棒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作者都是獨立的、執著的旅行家。他們不是只靠網路或者電話搜集資料,他們也絕不接受賄賂、優惠以發佈有利於商家的信息。他們雲遊四方,既遍訪所有旅遊熱點,也涉足少人問津的地方。他們親臨上千個酒店、旅館、咖啡廳、酒吧、宮殿、美術館、博物館……,他們以獲得全部準確翔實的信息為榮,以分享這些信息為樂。

***

看多了部落客夾甜藏密的置入性行銷推薦文,心中對他們的信任度不免日漸低落,也對廣告文的無所不在、無孔不入感到厭煩,那些歌頌與讚美都令人感到無限的市儈與貪婪,對於產品本身也就無法從一個客觀的角度視之。

下文是聯經出版社的叢書文宣,資料來自出版社網頁,我喜歡Lonely Planet對旅行者的貼心,以及獨特的旅遊觀點,如果要到國外旅遊,還真少不了參考他們家的書。當然寫這篇不是來推薦書的,只是抒發一下對於廣告文的反感,尤其那些由某某旅遊局、某某餐廳、某某機構、公司行號、某某公關公司經紀與贊助的部落客……,真的對他們的廣告文越來越「感冒」。

***

帶著Lonely Planet的Fiji遊斐濟

林載爵(聯經出版公司發行人)

2006年6月底,為了回報兒子以研究斐濟的土地制度為主題獲得匹茲堡大學人類學系博士班的三年全額獎學金,解除了我還不知道如何解決的經濟壓力,我決定與他同行,親歷斐濟一趟。

韓航的飛機從首爾直飛斐濟的蘭迪(Nadi)國際機場,在入境室內南太平洋的熱情迎賓歌聲中,我看到許多像我這樣拿著Lonely Planet的Fiji的旅客,面露驚喜與期待,幾可組成Lonely Planet團。這本書很快把我們帶到最後的目的地,一個一百八十度換日線穿過,被稱為「花園之島」(Island of Garden)的塔維吾妮(Taveuni),千禧年的第一道曙光就在這裡升起。艾可(Umberto Eco)也被這個換日線島所蘊含的時間之謎所深深著迷,因而在《昨日之島》(The Island of the Day Before)這本小說中不斷呈現這座島嶼的真實與虛構。
儘管我們住在一對德國夫婦經營的「凱琳的花園」(Karin's Garden),享受晨曦、日落與美食、美酒,但是在這個沒有電的小島上,我們還能做什麼?Lonely Planet的Fiji給了我們最好的建議。在塔維吾妮這節中,它列出了八個「旅遊亮點」(highlights),我們根據時間的狀況,選擇了幾個行程。單程六公里的拉文娜海岸步道(Lavena Coastal Walk),在山海之間穿梭,最後將我們帶到一個深山大瀑布,在瀑布下與魚共游,其水之清澈、透明、涼冽、冰爽,其境之安祥、平和、幽靜、沈默,永生難忘。
最特別的建議是參加外瑞基天主教堂(Wairiki Catholic Mission)的星期天彌撒,這座教堂興建於二十世紀初,位於山丘上,面向蔚藍的首莫首莫(Somosomo)海峽。我們依俗穿上傳統的男士裙子蘇魯 (suru),跟隨信徒進入大堂,會眾席地而坐,唱詩班以吉他扮奏,自然、純真、嘹亮、愉悅的讚美詩歌響徹堂內。結束後,我們在教堂外的草坪上,面向大海,感受到歌聲依舊從教堂飛出,經過海洋、島嶼,再度迴盪到草坪上,上帝的恩寵飽滿地賜臨善良、虔誠的斐濟子民身上,這是我們在塔維吾妮島上最感動的一刻。
Lonely Planet的Fiji的作者怎麼會做出這麼特別的建議?這種充滿個人風格的獨特旅遊指南正是Lonely Planet被稱為「自助旅行者的聖經」的原因。大家應該會注意到,在每本書的最前面,Lonely Planet都會寫上「關於Lonely Planet的作者」的說明:
為什麼我們的旅遊指南是世界上最棒的?原因很簡單,我們的作者都是獨立的、執著的旅行家。他們不是只靠網路或者電話搜集資料,他們也絕不接受賄賂、優惠以發佈有利於商家的信息。他們雲遊四方,既遍訪所有旅遊熱點,也涉足少人問津的地方。他們親臨上千個酒店、旅館、咖啡廳、酒吧、宮殿、美術館、博物館……,他們以獲得全部準確翔實的信息為榮,以分享這些信息為樂。
期望Lonely Planet的台灣版讓你的旅行充滿意想不到的樂趣。

自助旅行聖經

Lonely Planet 繁體中文版來囉

文未完,欲繼續閱讀,請連結這裡

Monday, July 28, 2008

全球化下的生活制約

生活於21世紀的我們,食衣住行育樂,無一不被制約在全球商業化體制下。日常的消費,均是由市場供應的品項,無法打進市場通路的,除了從極少數另闢蹊徑的管道取得,一般個人實在很難跳脫全球供應鏈的環節,獨自生存。

由於必須消費才能換取生活所需,我們所仰賴的貨幣體系,自然得要不斷藉由工作(勞力+腦力)來運轉。沒工作、沒收入、無法生存……。

表象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的多元化,其實已漸趨為一種單一化,很多的多樣性正在消失中,包括消費者的選擇。

很多東西不是沒有,而是市場一方沒有足夠的利潤可言,供需自然出現失衡現象。

下文只是冰山之一角,更多的例證生活周遭俯拾皆是。

財訊電子報‧第048期‧2008/7/3

即將從餐桌上消失的中華美食材料 
十三億人跟你搶好吃的!

美味海鮮大趨勢:高價變天價,中價變高價!」

文◎田習如

清蒸石斑、紅燒黃魚、紅蟳米糕、蒜泥龍蝦、菲力牛排、髮菜羹……幾年前這些台灣中產階級還算吃得起的餐館美食,近年不是價格翻了倍,就是野生絕跡,養殖或其他替代品問世。不只通膨讓你荷包縮水,還有幾股更大的趨勢影響著你我的口腹之慾。

「生黃魚的甘甜肉質,養殖的完全不能比;台灣原生毛蟹的濃香鮮味,現在有錢也難買到……,」有卅四年經驗的江浙菜餐廳點水樓行政主廚陳文倉,扼腕的表情顯出他對這些台灣幾乎絕跡美食的懷念。事實上,在環境氣候變遷和新興中國人吃的需求兩大因素交加下,中華美食圈中的台灣市場,近年飽嘗食材供應被「邊緣化」的尷尬,愈來愈多「好料」眼看就要從台灣人餐桌上消失。

台灣市場在中華美食圈中被「邊緣化」!

世上最愛吃鮮魚,也最擅長海鮮料理的民族,除了日本人就屬華人了,然而海鮮正是全球糧食危機中最告急的一類,生態破壞、濫捕加上需求大增,許多種類的天然水產逐漸絕跡,環保團體海洋管家委員會(Marine Stewardship Council)指出,到二○二○年人類食魚來源將改以水產養殖為主。
天然漁獲逐漸減少,需求面卻逐年大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的統計,新興市場人口大國的中國、印度食魚量已分別較四十年前成長十倍、五‧七倍,中國更一躍成為全球吃最多魚的國家,每年消耗量超過三千萬噸;而中國人均食魚量(每人每年廿五公斤)目前雖仍遠不及日本(六十六公斤),卻已與歐洲相當,隨著中國人財富增長,未來大啖海鮮的成長力可觀。
由於飲食文化相近,中國人愛吃的,台灣人就要花更大代價才吃得到了。首當其衝的是魚翅、鮑魚、雪蛤這類高檔中華料理,近年價格被中國新富捧得節節高升;相較於廿、卅年前台灣宴客菜必備雞鴨等肉類,如今標榜健康的海鮮當道,中國新富的口味也跟著流行,例如日本烏參在台灣已經貴到幾乎無人進口,中高檔價位的魚蝦也變得更貴。晶華酒店行政主廚黃來發就說,魚翅、日本烏參近年的國際需求量大增兩三倍,要不漲價也難;而這股量少價貴的趨勢,也從頂級價位的食材開始往下延伸到中高檔價位者。
新天地餐廳行政主廚吳文智表示,中國市場的需求成長確實排擠到台灣的進口食材供應,例如東南亞的紅蟳、白蝦、龍蝦現在因為進口到中國可賺更多,使台灣貨源減少、價揚,近年也出現過澳洲牛肉為了優先出口中國,台灣訂單被排到後頭,議價能力亦降低的情形;還有石斑價格這兩三年已漲了五成,以前沒什麼市場的中價位紅條斑,現在也漲價,雖然台灣養殖技術絕佳,現在也有不少業者寧願多送魚苗到大陸去養,結果使台灣本地供應減少。
「以前好東西都往香港送,民國七、八十年代台灣人有錢了,大量好料送來台灣,現在變成都送到大陸去了,」點水樓的陳文倉也點出好食材近幾年在台灣價格躍升的主因。
隨著好貨往錢多處送,傳統珍饈因而變少變貴,餐飲業者也不斷推出新高檔菜色,例如李登輝時代的國宴桌上常客是魚翅、鮑魚,到了阿扁時代除了常標榜本土食材,剛就任時也曾以蘇眉魚招待新加坡資政李光耀,一度在台灣餐廳掀起短暫熱潮。屬大型珊瑚礁魚類的蘇眉魚是帛琉國寶魚,因為香港人嗜吃清蒸蘇眉而揚名中華飲食圈,中國大陸也出現跟進潮,不過台灣企業界有名的老饕陳飛龍(南僑集團老闆)則在旗下點水樓引進干燒魚頭作法,使用的蘇眉魚體型也比香港大許多,不過因貨源可遇不可求,目前還算老闆私房菜。
其實像魚翅、蘇眉魚乃至近年在台爆紅的黑鮪魚……等海鮮食材,都出現濫捕瀕危的環保疑慮,食材的「替代方案」應運而生,過去海產店常見的豆腐鯊,也因保育而在去年十一月被農委會宣布全面禁捕禁售,現在還吃得到的「鯊魚煙」多是水鯊所製。中國大陸傳出販售養殖蘇眉魚,實際上應還無法量產,倒是體型類型相近的龍膽石斑則在台養殖成功,身價也不菲;至於魚翅,市面上則有冬粉做的替代品。海產之外,例如髮菜這種只因中國人愛其「發財」諧音而受歡迎的食材,在中國北方產地草原因濫採而出現沙漠化危機下,已是產量稀少且受管制,不少餐飲業者用來自日本的海藻「水雲」代替。
其實自古以來人類採食宿命就在破壞生態和適應環境中循環,卅年前台灣土生河蝦、鱔魚的美味已因河川汙染消失;曾經盛行的養殖鰻魚、鱉、石斑……等已外移對岸、東南亞;野生海鮮日益稀少,便研發出海中箱網等,成功養殖過去難養出的美味。就像現在已很難想像去山裡找雞、豬、牛「野味」,未來人們恐怕也不必奢望海中野鮮,只是,難免會有老饕緬懷記憶中的好味道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