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那個有點無厘頭、又搞笑的東京地方檢察廳檢察官久利生公平嗎?有別於前陣子《華麗一族》裡有理想抱負、最後卻黯然自殘的萬俵鐵平,木村拓哉的演技即將在電影版《HERO》中大顯身手。
本片台灣上映日期預訂是11月3日!
日本當地,9月8日已經上映,目前正於全國各地470家戲院上映中,期許打破日本電影自2003年《大搜查線2》創下173億日圓(約台幣48億2千萬元)的歷年最高票房收益紀錄。
網友 Vicky 超完美介紹請連結這裡
《HERO》電影版預告片
還記得那個有點無厘頭、又搞笑的東京地方檢察廳檢察官久利生公平嗎?有別於前陣子《華麗一族》裡有理想抱負、最後卻黯然自殘的萬俵鐵平,木村拓哉的演技即將在電影版《HERO》中大顯身手。
本片台灣上映日期預訂是11月3日!
日本當地,9月8日已經上映,目前正於全國各地470家戲院上映中,期許打破日本電影自2003年《大搜查線2》創下173億日圓(約台幣48億2千萬元)的歷年最高票房收益紀錄。
網友 Vicky 超完美介紹請連結這裡
《HERO》電影版預告片
症狀已經反覆出現三、四遍了,看病的時候皮膚科醫生就說過,無法根治。但是,之前我都沒有這樣過,所以心裡覺得很沮喪。看那大拇指的皮一次又一次剝落,從來也不會癢,可就是讓人無法「釋懷」,裝作完全沒事一般。
嗚~~
有一說是,免疫力低下造成的,例如:一段時間任務太忙、心情緊張、工作太勞累、休息不夠、睡眠不足、壓力過大……
只好調整作息,看看能否恢復了。藥又擦不好,吃口服藥又怕累積抗生素。總之,不想繼續這樣下去了。
◆ 汗泡疹
汗泡疹是發生於手部或足部的濕疹性變化(過敏性皮膚炎變化),發生時病人的兩側手掌、腳掌或手指、腳趾側面常有劇癢,並可見許多細小的、散布性或集簇的水泡,有的水泡是呈現淡紅色丘疹狀。
這些水泡有的在數小時內急速發生,而大多是在數天中陸續增加,有時集簇的水泡會合成大的水泡,而使病人無法使用手做事或腳走路。
這些水泡有時會併發細菌性感染,而有化膿反應。這些急性期水泡經過治療後會很快緩解,但仍會復發。通常水泡不會破裂,會自然吸收而乾凅,一兩週後水泡會剝離成類圓型的乾皮屑輪,皮膚呈現乾燥脫皮龜裂的現象而有疼痛感,然後會恢復呈正常皮膚。
此病好發在青年男女及中年早期( 20 至 40歲),大部分病人會合併有手部及腳部易發汗的現象(多汗症),雖然如此,但是此病並非由汗管阻塞或汗管膨大成水泡而來。此病常有季節性的發作,有的病人會每年夏季或季節交替時都發作,每次持續 3 至 4 週,有的病人則變成慢性持久存在。部分病人和異位性皮膚炎體質有關,或是鎳過敏,或其他過敏原過敏。避免這些過敏原雖可以改善症狀,卻不能完全根除。有的病人則在情緒壓力之下會使此病惡化。由於此病必須與其他原因之手部溼疹及皮癬菌感染作鑑別,病人常會自誤以為是香港腳,自行擦藥常不能對症下藥,不但延誤病情且容易有併發症產生。所以最好能給皮膚科專科醫師作正確的診斷並得到合適的建議及治療。
◎資料來源:藝群皮膚科診所 e-chyun the dermatology department
◎補充參考:英爵聯合診所暨醫學美容中心
书业刮起奢靡之风 在很多年以后,学者丁东面对自家书房里那两个挤得满满当当的纯白色书架,也许依然会想起曾经的尴尬。 左侧的书架上,放的多是他几十年来陆续购买的旧书,清一色的32开本,入目素雅,分门别类地排列,如同仪仗队般整齐划一;而右侧的书架,景象却截然不同。这个“乱纷纷”的书架上,横七竖八地插着近三四年他购置的新书,书本大小不一,装帧也五颜六色。 书的摆放,究竟是按照类别,还是按照大小?丁东在美观或实用的选择题上大伤脑筋。而遭遇这份尴尬的读书人,恐怕并非他一人。 近年来,中国出版市场上的图书开本,差异越来越大,从之前通用的32开,衍生出了大32开,甚至更大的国际32开。不少出版社还打出“与国际接轨”的口号,用上了杂志大小的16开本。 图书的大小差异只是变化之一。如今,图书的封面已从数年前占据主流的铜版纸覆膜,衍生出了种种花样——烫金、烫银、烫膜、压纹……一些图书还采用皮革、金属等异型材料,甚至出现了号称含99。9%黄金封面、标价1。96万元的《孙子兵法》。 在装帧日渐奢华的同时,许多图书的内容却日益简陋。翻开诸多大开本图书,其中文字往往只有数万字。放大字体,增加行距,再配上环衬、夹页、扉页,外加书腰、书签、书目、记事本等许多“附件”,便稀稀疏疏地撑成一本厚书。还有不少书,配上数百幅精美插图,却与文字内容毫无关系。 “看到这些书,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不法奸商的灌水猪肉。”丁东说,“图书用包装而不是用文字吸引读者,我觉得真是这个年代的悲哀。” 今年8月初,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的外国文学出版委员会发出一份《关于慎用大开本,少用薄膜书封的倡议书》,呼吁出版界同行们“应刹住图书装帧的奢靡之风”。这似乎也从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丁东的判断。 出版界的困扰 作为图书市场生产环节中的一员,北京天则书店的图书编辑王立,经常遇到图书装帧样式上的困扰。 她多次与出版社的销售人员发生矛盾。王立比较喜欢朴素淡雅的设计,可对方要求她在封面包装上采取各种花哨的工艺,并采用各种特种纸张,“即使成本增加,只要提高价格,我们的利润率会更高”。对方说。 “可我不想涨价,我卖的是知识,不是花样,我不想让我的读者们为了同样的东西多花钱。”但她也表示能够理解对方,“一年25万种新书,他们首先考虑的是市场。一本书的包装,要3秒钟就抓住读者眼睛。” 的确,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图书营销人员的话语权日益扩大。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编告诉记者,在他供职的出版社,营销部门对图书装帧有一票否决权。他眼中再好的设计,只要营销部门不中意,就得重新修改,甚至被“枪毙”重来。 “图书的首要功能应该是传递知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但这个理论现在异化了。”他叹口气,说,“在很多人眼里,卖钱才是硬道理。” 这种“异化”的表现还有许多。数年前,丁东曾在书店看到一本国内某位知名女性的个人传记。这本仅有5万字的图书,换到上世纪80年代,“顶多也就是一小册子”。然而,在出版方的包装下,行距拉开,缩小版心,字体放大,留些空白,再配上近两百幅图,却成了一本近300页,大32开,售价近30元的厚书。 几年来,丁东发现,这样的现象越来越泛滥,无论什么性质的图书,无论是否确实需要图片,都要凑上百来幅图。 “可现在不是说进入‘读图时代’了吗?”有人这样问道,“很多读者就喜欢看字少图多的书,比较轻松。” “‘读图时代’并不意味着‘图片时代’。”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资深编辑冯克力这么回答。冯克力被誉为中国“读图时代”的开创者之一。十多年来,他编辑出版的《老照片》一书长盛不衰,已出版了57期,极受读者欢迎。 “图片的意味,有时是文字不能传达的,这样的书理当会受到读者欢迎。”冯克力说,“然而现在一些豪华包装的书,选择的是二手甚至三手的图片,多次翻拍扫描,图像已经不清晰,有的图片与文字内容风马牛不相及,这明摆着是在向读者骗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业人士还告诉记者,以正常的32开本书为例,以前通常选用5号字,一页在700字左右,而现在,一些出版社通过放大字号、扩大字距,一页不到400字,把书“硬生生”地撑厚。 “数年前,一本近20万字的书,书脊才可能厚到可以印上书名、出版单位等信息。”他嘿嘿一笑,“现在五六万字的书都能做到了。 丁东也用他书架上的书,向记者做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两本关于鲁迅研究的书,由同一家出版社分别于2000年和2005年出版,厚度均为2厘米左右。2000年出版的那本,共480页,定价为26元,而2005年出版的书,由于使用了某种新式轻型纸,仅有320页,定价却为48元。 上世纪80年代大学生常用的一套英语教材,名为《精萃英语》,小32开,一套4册,售价共两元,携带阅读均十分方便。如今,却有出版社把它改成了16开的中英文对照本,一套4本,每本50多元。 “实际上,这些年的印刷费用和纸张费用涨价并不明显,但书(涨价)却十分明显。”丁东说,“前几年,主流图书的定价是20多元,现在涨到30多元。你看吧,用不了几年,肯定会涨到40多元。” 冯克力也告诉记者,在出版了《老照片》系列图书后,尽管市场十分叫好,但由于每本定价仅为8元5角,许多书店就说“利润少”,不愿意经销。直到出了合订本,将5本书合在一起,定价40多元,书店才愿意卖。 “羊毛出在羊身上,高成本损害了读者的利益,最终伤害的,是整个出版业。”于是,尽管也深受其害,但在翻看街边那些用薄纸和简单装饰印刷出来的盗版书后,丁东甚至对盗版书商产生了“某种莫名其妙的感觉”。 “盗版人人喊打,可我们的出版商,什么时候能有他们的节约意识?” 怀念80年代 在丁东的解读中,这种图书“过度包装”的奢靡之风,是某些刚性机械管理政策副作用下的必然产物。“这些年,出版社一方面要面临市场竞争的巨大压力,一方面又对内容的把握如履薄冰。出于慎重考虑,他们不敢接受具有文化原创性的书稿,只好在形式上动脑筋,变花样了。”其结果,在他看来,“出版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可以延续的精神脉系,遭遇了沉重的打击”。 他不由得怀念起上世纪80年代的出版环境。当时,丁东揣着《顾准日记》书稿,通过一个朋友的关系,找到了经济日报出版社的总编辑初志英。在那个年代,出版顾准的书无疑冒着极大风险,但初志英当即拍板,给此书开了绿灯。如今,顾准已成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坐标。 丁东回忆,在那个年代,像初志英这样“有见识,有担当”的出版社一把手,比比皆是。如今,却是“死一个少一个,退一个少一个”。 他认为,近年来出版界最后一次明显博弈,是2003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两本书。此后,便“悄无声息”。 这样的情形下,有时会呈现出某种怪诞。据说,一本在书商手中积压了数万册、滞销多年的长篇小说,由于某地的官员对其进行了批评,一时间竟洛阳纸贵,销售一空。 在王立的感受里,追求形式,不注重内容,确实成了当下出版界的一种风气。她对此深恶痛绝,“现在时兴什么书,就弄一系列选题,再配些图片,外包装弄得花哨一点,宣传上舍得花钱狂轰滥炸一通,效果肯定也差不到哪去。”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图书编辑也告诉记者,每逢举办书市和图书博览会,领导就会安排她前往参观,分析订货量最大的书的品种,再学习一些奇异包装,尤其是一些畅销书的另类怪招,回来就盲目模仿,出上一批类似的书。 曾有一个朋友和王立聊天,问王立为什么不愿意跟随“潮流”,“现在已经不是过去那个慢吞吞的年代了。作为出版方,你得先做出一批市场认可的、卖得好的书,才有资格谈出版的理想吧?” 朋友的相劝,让王立觉得有些“无言以对”。“希望读者购买,还是希望读者阅读,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出版理念。后者无疑是一种理想境界,我也在坚持,可还差得很远。”她说。 “可我现在最担心的是,这样的出版行为,已经败坏了读者的胃口。他们失去了判断能力,不知道什么样的书才是好书。”丁东显得更加悲观。 读者会帮助市场成熟起来 过去并非一切都美好。在冯克力的记忆中,倒回20年前,中国大陆的图书包装,还处于一个极低的水平。 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一次国际书展上,他带去的图书,夹杂在欧美、港台的图书中,显得十分寒酸,也无人问津。“改革开放后,在图书装帧方面,我们用了十几年时间,走完了人家几十年走的路。”冯克力感叹。 “这种过度包装,应该还是在市场激烈竞争下不可避免的产物吧。”冯克力显然不像丁东那么悲观。在他眼中,现在的读者,其阅读目的已远非过去那么单纯,呈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势。有些读者的阅读是为了求知,有些读者是为了消遣打发时间,甚至,有些读者买书就是为了装饰。 “需要是很广泛的,求知和提高修养,只是其中一种比较精英的方式,不能强求所有读者都一致,也不能简单地用计划经济年代的标准来衡量现在。”冯克力说,“难道,我们还要开历史倒车吗?” 近期,冯克力出版了一系列老照片画册,用了极为高档的铜版纸和先进的工艺,因为“用这种方式来传递历史照片,能更加完整”。尽管这些书价格不菲,通常的售价都在60元人民币以上,但市场回馈的信息还是让他感到乐观。其中一本售价68元的图册,已经连续五周登上北京三联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一个月的销量大概在70本左右。 “我相信,读者们会逐渐形成理性的判断,他们也会帮助这个市场逐渐成熟起来。”冯克力说,“所以,如果‘过度包装’不能被读者接受,它总归是要被淘汰的。就让市场来检验吧,这既残酷又公平,但,也需要时间。” 而王立碰到的一件事,似乎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冯克力的判断。上周,她和几个出版社的编辑朋友去一家平面设计公司聊天。在封面设计师的桌面上,放着一本上世纪80年代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围城》,藏青色的封面,用毛笔小楷写的“围城”两字,在一堆眼花缭乱的封面中显得那么“与众不同”。于是,同去的几个编辑朋友都不约而同地商量,在即将出版的几本书中,也要采取类似的简约理念。 “宁静而有分量,高贵而稳重……”王立连着用了几个形容词,“虽然什么工艺都没有用,但20多年过去了,那种气质却依旧在那里。”(林天宏) |